本文原發《今日遼寧》雜誌2018年第1期

小時候喫過一種餅乾,長方大塊,模樣敦厚,口感紮實哏就,還帶點兒“面起子”的味道。長大後時不時地就會想起。自己試着烤過,街上也曾買過,新滋卻從未完好貼合過舊味。於是當田莊臺的老人說“王家滷貨的味道始終沒變,一百年了還那樣”時,心下就十分羨慕,羨慕他們隨時都能重溫兒時的味道。味道,它無疑是個切實的存在,

人人都能感受到;卻也顯然是個飄渺的存在,絲絲縷縷,時斷時續,於舌尖上的逗留也是轉瞬即逝,從來都抓不緊,留不住,就連用詞語的捕捉都常常力不從心。那麼將一種味道原封不動地延續百年,也就是個地道的技術活了。

舌尖留香百年

一種味道

原封不動延續百年

王家滷味傳承人王麗娜

王家滷味的創始人是王庭山,一個河北漢子,36歲那年拖家帶口地逃荒到田莊臺,以走街串巷地販賣海貨爲生。海貨出自遼東灣之濱的二界溝,在田莊臺西,單程32華里,他拿八股繩串起兩個籮筐,每天趕着潮眼兒去進貨,再緊着擔回來就鮮賣掉。當年兩地之間只通一條潦草的土路,下大雨時那路還會被海水全部覆蓋,二界溝就成了汪洋裏的一個孤島,裏外溝通總得等潮水落下去再說。一個漁期下來,王庭山那已裝到籮筐裏的海貨總有很多機會要變成臭魚爛蝦。幾番心痛之後,王庭山再遇阻滯,就會拿鹽將那海貨全部滷上,而二界溝漁民滷製海貨的經驗極其豐富,他得以博採衆長,慢慢竟將那滷貨調出了極佳的味道。兩年之後,他就不再做挑販,而在田莊臺街裏支起攤牀,專售滷製的海鮮了。

王庭山

王家滷味

創始人

滷赤甲紅

當年田莊臺是盤錦地面喫海鮮最兇的地方,老人們說,“那時候咱田莊臺的蛤子皮比二界溝的厚老多了,別看它是產蛤子的。”爲啥呢?“咱田莊臺人多,民富,也認喫啊。”王庭山的滷貨生意也就做得很不賴,本人也由單純倒賣的商販晉升爲了手藝人,爲他的家族鋪墊下了堅實的手藝因子。

1946年,王庭山去世,其子王成文接繼了生意,併成功開發了一個新的滷製品種即蝦爬子。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裏,二界溝漁民包括周邊民衆都不喫蝦爬子,嫌它紮腳扎手又扎嘴,順網上來了,往往也要再扔回海里,趕上汛期上來得太多,也是草草地堆在岸邊任其腐爛。蓋縣人常常過來買,稱其“蝦糠”,運回去充作果樹的肥料。王成文則別出心裁地將其滷了,爪變軟了,鮮靈的肉質就招人喜歡了。幾年之後,個體經營被取締,王家滷貨的味道卻並未就此斷流,每個漁季裏王成文仍會精心滷上一些,饋贈親朋。

“溢香園”——

王家滷味代名詞

滷河蟹

1982年,王成文之子王明義在改革開放的大勢之下,及時揀起了自家手藝,以此爲支撐開了間小喫部,還很快就將河蟹也納入了滷貨範疇當中。當時盤錦的野生河蟹已大幅度縮減,養殖河蟹則尚未形成產業,人們對河蟹的金貴程度也就達到了空前地步,滷河蟹的適時推出由此取得了頗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8年,小喫部擴大規模,並正式取名“溢香園飯店”,“溢香園”三個字自此成了王家滷貨的代名詞。

2010年,王明義將溢香園傳給了兒子王立巖、女兒王麗娜。此時滷貨已是溢香園成熟的金字招牌,滷赤甲紅、滷青蝦、滷蝦爬子、滷河蟹則是其聲名遠播的“四大件”。核心產品的知名度早已妥妥釀就,兄妹倆就對滷製設備進行了改造。王家滷貨的祕笈在於低溫滷製,那容器裏的海河之鮮全是帶着冰茬的,唯如此才能實現口味的與衆不同,尤其易扒皮好脫肉,蝦爬子都能扒出來囫圇個的。王庭山和王成文時代,都是靠冬季採割並儲存的遼河冰來降溫,王明義時代起有了冰箱,溫度卻也不易控,兄妹倆就專門設計建造了一座低溫庫,以此保證了溫度的恆定,尤其確保了味道的純正。這是王家滷味得以原樣延續至今的前提之一。之二在於未變的滷製原材料,花椒仍是四川的,大蒜仍是山東的,海貨仍是二界溝的渤海之鮮,河蟹也仍是盤錦地產的。之三應該在於滷製手法,那則是兄妹倆早已稔熟於心的。

一百年,一個世紀

王家滷貨的味道

得到了最純粹的延續

滷料配置

一百年,一個世紀。人在一茬一茬地走,卻也在一代一代地來,王家滷貨的味道,也就在這一輩人再一輩人的手裏,得到了最純粹的延續。這種延續並非無足輕重,尤其對有了點年紀的人而言,這樣的人往往都已對至少一種味道難以釋懷,很需要搭救。

……哪兒能尋摸來那種老味道的老餅乾呢?

最新一期《今日遼寧》閃亮登場,看點多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