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位從西方來華學習的“梵僧”寫詩道:“願身長在中華國,生生得見五臺山”。足以見證了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其總體格局就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而伴隨着經濟的輝煌,唐朝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

唐朝建築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唐朝建築具有以下六大特點:

第一、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面積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爲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爲嚴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築的宏敞寬廣,也爲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築羣處理愈趨成熟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築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築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佈局的淵源所在。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爲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多,墓內壁畫尤爲生動。

第三、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並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體量的建築已不再象漢代那樣依賴夯土高臺外包小空間木建築的辦法來解決。各構件,特別是斗拱的構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規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築設計也有促進作用。

第四、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都料”,專業技術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設計與現場指揮,並以此爲生。一般房屋都在牆上畫圖後按圖施工。房屋建成後還要在樑上記下他的名字(見柳宗元的《梓人傳》)。“都料”的名稱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磚石建築有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佛塔採用磚石者增多。中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爲磚石塔。唐時磚石塔有樓閣式、密檐式與單層塔三種。

第六、建築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朝建築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現存木建築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築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繫,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