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丈母孃撐起的土地財政將走向何方?

如果城裏沒有房,媒人連家門都不願意進。

《中國企業家》近日報道說,丈母孃們正成爲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大推動力。報道說,進城農民結婚購房成爲了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在城裏買房成爲很多農村地區相親乃至結婚的必要條件。農村姑娘擇偶條件是要求對象在城裏有房,如果城裏沒有房,媒人連家門都不願意進。

《中國企業家》報道的是河南等省發生的事,事實上,筆者所在的甘肅,也是同樣情況。現在,農村青年談婚論嫁,男方除了要準備豐厚的彩禮外,還要在城裏買房子。如果男方在城裏有房子,就有競爭優勢,如果在城裏沒有房子,則很難討到媳婦。城裏的房子幾乎是農村青年男女婚配的標配。爲了在城裏買房子,農村青年男子全家也是拼了全力。二三十歲的男青年自然要在外面打工掙房錢,他們五六十歲的父母也要外出打工給兒子掙房錢,他們或許已經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還要在農村務農,用辛苦種植的糧食蔬菜和養殖的豬羊雞鴨補貼兒孫們。

農村男子在條件不具備的條件下,全家人奮不顧身地打工掙錢在城裏買房,主要原因是農村適婚人羣性別嚴重失衡,男多女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男性人口71351萬人,女性人口68187萬人,男性比女性多3000多萬人,而農村的男女失衡現象更加嚴峻。《半月談》近日報道說,春節前夕,《半月談》記者走訪了冀南不同縣區的9個農村,適齡男女青年比例失衡問題不同程度存在:9個村的男女比例均在2:1到3:1之間,最嚴重的甚至達到了4:1。嚴重失衡的性別面前,婚姻市場完全是女方市場,由女方提條件。有能力滿足女方條件的可以談婚論嫁,而沒有能力滿足這些條件的,則可能被淘汰,再也找不到媳婦。這種情況下,農村三代人爲城市的房子而奮鬥,雖情非得已卻已司空見慣。說是丈母孃推動了城鎮化進程,丈母孃成了城市土地財政的推手,並不完全是玩笑話,它有相當的真實性。

男女性別嚴重失衡,女方主導的結婚條件就是男方必須在城裏購買住房,這爲觀察和解釋目前的城鎮化、房地產市場和土地財政現象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數年前,有一份流傳很廣的報告,將甘肅省的一些城市列爲鬼城,認爲這些城市的房價嚴重高於當地居民的購買能力,供過於求,存在極大的泡沫,很快就要破裂。但多年過去了,這些城市的房價沒有崩潰,房子也沒有滯銷,而且價格還在上漲,新樓盤還在繼續開工。專家的預測爲什麼失敗?收入不高的中小城市的房價爲什麼堅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預測中沒有考慮到性別失衡迫使農村青年支撐起了中小城市的住房市場,成爲接盤俠。農村人口是中小城市住房的巨大消費人羣,而且這種需求是十分剛性的。他們有些人直接購買新樓房,有些買不起新樓盤,也要購買城市居民的二手房,而出售了舊房子的城市居民則又購買了更好的住房。因此,儘管這些城市人們收入不高,但房價不低,且房子賣的不錯。

前些年,不斷有人呼籲立即開徵房地產稅,給地方政府提供一個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論者認爲,中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已經難以爲繼,土地收入很快就會枯竭,只有開徵房地產稅可以替代土地出讓金,讓城市政府不至於財政枯竭坐困愁城。但這些年的事實證明,土地出讓金不但沒有像論者預料的那樣很快枯竭,近些年反有劇烈反彈和大幅度增加,這恐怕也是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村性別失衡對城鎮化和城市房地產以及土地財政的影響。讓我們看歷年來的土地出讓金數字:2014年4.29萬億元,2015年3.37萬億元,2016年3.7萬億元,2017年5.2萬億元,2018年6.5萬億元。近日中國經營網也報道,皖南大別山深處的宿松縣新近出讓的兩宗地塊,合計成交地價接近8億元,遠超地方稅收收入。這樣瘋狂的地價,被報道稱爲是“中部縣城樓市樣本”。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爲什麼中小城市的土地還能夠逆勢上漲賣那麼高的價錢?這後面一定有丈母孃的推手。

農村適婚人口性別失衡的局面不可能短期改變,丈母孃對城市土地財政的影響可能持續存在。如果經濟正常發展,農村人口背井離鄉能夠找到打工的機會,那麼,這種狀況可能會繼續下去,城市的土地財政也會繼續下去。但如果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掙錢的機會少了,怎麼拼命也買不起城裏住房的時候,城市的土地財政恐怕也要出現變數。

從這個角度看,一定程度上說,土地財政是中小城市在過度地向農村抽血,而農村適婚青年的性別失衡則加劇了這種趨勢。如果農村適婚青年性別比例協調,婚姻市場不是女方市場,那麼,農村男青年就不會面臨如此巨大的進城買房的壓力,是否跟隨城鎮化進程進城買房,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綜合權衡。而在性別嚴重失衡婚姻市場完全向女方傾斜的情況下,農村男青年沒有選擇餘地“被城鎮化”,加重了生活壓力,也助長了城市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這種“被城鎮化”的罪魁禍首之一是人口性別失衡,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非常考驗各級政府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