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聲現象知識

——好學初中物理

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用手按住發聲的音叉,發聲也停止,該現象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氣體、液體、固體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

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爲0m/s。

4、回聲

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爲17m。

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

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5、人類怎樣聽到聲音

(1)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產生的信號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骨傳導

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導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科學上把這樣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骨傳導實例: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後,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頂在鋼琴上,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

二、聲音的特性

1、音調:

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係,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頻率單位:次/秒又記作Hz ,赫茲。

超聲波和次聲波:人能感受聲音的頻率有一定的範圍,多數人能聽到的頻率範圍大約從 20HZ~ 20000HZ。人們把高於 20000HZ的聲叫做超聲波;把低於20HZ的聲叫做次聲波,它們都統稱爲聲,但人們都聽不見。蝙蝠、海豚發出的聲常爲超聲波;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會伴隨次聲波。

2、響度:

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音色:

由發聲體的材料與結構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 區分聲音三要素:

聞聲知人——依據不同人的音色來判定;

高聲大叫——指響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調。

✴ 波形圖識別

疏密程度表示音調高低,越密集音調越高震動幅度代表響度,幅度越大,響度越大波的形狀代表音色,形狀相同音色相同,形狀不同音色不同。

三、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1.聲能夠傳遞信息的實例:

(1)遠處隆隆的雷聲預示着一場可能的大雨;

(2)鐵路工人用鐵錘敲擊鋼軌,會從異常的聲音中發現鬆動的螺栓;

(3)醫生用聽診器可以瞭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狀況;

(4)醫生用B超爲孕婦作常規檢查;

(5)古代霧中航行的水手通過回聲判斷懸崖的距離;

(6)蝙蝠靠超聲波探測飛行中的障礙物和發現昆蟲;

(7)利用聲吶探測海底深度和魚羣位置。

2.聲能夠傳遞能量的實例:

(1) 超聲波可以用來清洗鐘錶等精細機械;

(2) 外科醫生可以利用超聲波振動除去人體內的結石。

(3) 超聲波加溼器。

四、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1、噪聲的定義

(1)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

(2)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2、噪聲的等級及危害

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聽覺下限0dB(人剛好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爲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不超過90dB;爲保證工作學習,應控制噪聲不超過70dB;爲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噪聲不超過50dB。

3、噪聲的控制

(1) 防止噪聲的產生 ----------在聲源處減弱;

(2) 阻斷噪聲的傳播 --------- 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3) 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在人耳處減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