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個關於這兩個名人的故事,皇帝要斬了蘇軾,王安石急忙說了9個字,讓皇帝改變了主意。然而,皇帝對王安石十分信任,對蘇軾的上書並不放在心上。

王安石和蘇東坡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傑出人物,二人才華橫溢,他們的詩文也都流傳千古。二人在文學上的造詣可以說是難分伯仲,而他們同爲北宋名臣,卻因爲政見不同,曾一度成爲政敵。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個關於這兩個名人的故事,皇帝要斬了蘇軾,王安石急忙說了9個字,讓皇帝改變了主意。

王安石比蘇軾大十六歲,兩人都有許多共同點,都聰明好學、文才出衆,也都是少年得志。王安石22歲中進士,初入官場,其錦繡文章已經傳遍朝野,被人們認爲是奇才,得到了官場前輩富弼、歐陽修的讚賞。十五年後,蘇軾21歲也中了進士,這個蘇軾更是滿腹經綸,他不僅詩詞寫得好,更是對時政要聞往往有高屋建瓴的看法。蘇軾在其恩師歐陽修的大力推薦下,當時的皇帝對蘇軾也是青眼有加,大加讚賞。

《西清詩話》中記載王安石對蘇軾評價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而蘇軾對王安石的評價也是極高。兩人本來都是才情都很高的忠義之士,也都是一心爲國爲民的大臣。然而,王安石大力主張的改革措施,遭到了舊黨的反對,蘇軾也是數次提出新政的弊端,站到了王安石的對立面。

蘇軾初入仕途不久,就因爲父親病故,他就和弟弟一起回家鄉守孝三年。當他迴歸朝堂的時候,宰相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已經大規模的進入了實行階段,並且得到了皇帝的大力支持。當年反對王安石的一些舊黨紛紛被撤職或者被貶出了京城,連蘇軾的恩師歐陽修也被貶出了京城。當時的蘇軾看出,王安石的一些改革的措施落實到地方上的時候,卻變成了一些惡吏們壓榨百姓的工具。所以,蘇軾就直言上書反對新政。

然而,皇帝對王安石十分信任,對蘇軾的上書並不放在心上。不久後,蘇軾就遭到了王安石爲首的新黨的排擠,蘇軾感到在朝中難以立足,就主動提出離開京城到杭州任職。在西湖上蘇軾修建了美麗的蘇堤,也治理了西湖的水患。蘇軾後來又調任爲湖州知州,在知州任上時,他給皇帝寫了一道表章,文章中有一些不恰當的詞語,讓新黨的政敵抓住了把柄,說他在暗諷皇帝,這樣的罪就是死罪。

當時的神宗皇帝,看過表後大怒,就打算斬了蘇軾。當時已經辭官在金陵養老的王安石聞訊後,急忙寫了一封信上書皇帝。神宗打開信後,看到九個字“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神宗立刻想起了趙匡胤所立下的”不允許殺害士大夫”的祖訓,就免去了蘇軾的死罪,這就是北宋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後來,蘇軾被貶黃州任副團練使的時候,還去看望了王安石,兩人從此也成了好朋友。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二人雖然是政敵,但是,王安石的高風亮節的品格,讓後人十分敬佩。各位網友,你對此怎樣看,請留言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