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一直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国家经济实力强大,百姓生活殷实。但由于明朝皇帝的局限性,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又限制商业的发展,尤其是禁止海外贸易,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建国不久,朱元璋就将沿海岛屿上的渔民全部迁到内陆,和陆地沿海的农民一起全部内迁30里,被马皇后宠信的驸马因贩卖茶叶到外国也被斩首示众。后来的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国威的官方活动,并没有建立与世界的民间交流和贸易体系。

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也阻碍了国内工业、商业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长期被限制在“天朝上国”之中,与近代工业革命的“启蒙教育”擦肩而过。

但是,在明朝时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都流进了中国。

既然闭关锁国,世界白银怎么流进中国?

这其中的原由,还与我们所熟知的倭寇有关。

明朝农业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茶叶、丝绸深受世界各国人们喜爱,沿海居民经常偷偷运送这些特产出海交易,甚至与流浪东南沿海的日本浪人相互混杂,成为倭寇。

明朝政府一直围剿倭寇,但一些有眼见的地方官员发现了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的问题所在,“海外贸易被禁止,导致商人成为倭寇”,主张“放开市场,倭寇就会成为商人”。同时,朝廷中的中央大员也对海禁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正、反两方多次论战。最终主张解除海禁的意见占了上风,于是,在1567年即隆庆元年,明朝第12个皇帝朱载垕(hou)登基不到3个月,就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彻底解除了海禁,当时世界第一海军的大明水师再也不去围剿贩卖中国特产的沿海贸易团队,甚至在必要时还会提供方便。

借着“隆庆开关”的东风,本已深谙海洋贸易的沿海贸易团队大行其道,满载着瓷器、茶叶、丝绸的海船源源不断的从广州、宁波、泉州等地开出,远赴非洲、红海、地中海。

由于中国生产力强大,货源充足,产品很快就倾销了世界市场。瓷器成了宫廷的奢侈品,也是公主出嫁的必需品;丝绸成上流社会炫耀攀比的抢手货;茶叶是名媛、贵妇人密谈的必需品,最终发展成了现在的下午茶。

同一时期世界各国的生产力远远落后于中国,与琳琅满目、工艺精美的中国产品相比,他们的产品还处于“屌丝”级,连远洋贸易的中国船员都看不上,更不要说国内那些购买主力的富豪阶层。中国的远洋贸易团队在东、西二洋几乎只卖不买,当他们返航时,除了带回其它国家大把大把的白银外,其它什么都不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