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榮血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不用不仁。即麻木之類歟。(匯補)

內因:

麻木因榮衛之行澀。經絡凝滯所致。其症多見於手足者。以經脈皆起於指端。四末行遠。氣血罕到故也。 若兼虛火。則肌肉 動。不可誤作風治。(匯補)

外候:

麻者。非癢非痛。或四肢。或周身。唧唧然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松之狀。(正傳)在手多兼風溼。在足多兼寒溼。(匯補)木者。不癢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覺。如木之濃。常木爲瘀血。間木爲溼痰。(入門)死血者。只在一處。不腫不痛。但紫黑色而木。溼痰走注。有核腫起。白色不變。(繩墨)

麻木分辨

麻猶痹也。雖不知痛癢。尚覺氣微流行。木則非惟不知痛癢。氣亦不覺流行。(入門)

麻痹有分

痿屬血虛。木屬氣虛。二者均謂之痹。皆不足病也。其症不痛。惟風寒溼三氣雜至爲痹者。乃有餘之病。故多痛。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有虛而感溼。麻木兼作者。有因虛而風寒溼三氣乘之。周身掣痛。麻木並作者。古稱之曰周痹。(正傳)

十指麻木

手足乃胃土之末。十指麻木。乃胃中有食積溼痰死血所致。亦有氣血大虛而得者。最宜力辨。(丹溪)

舌本麻木

心脾肝腎四髒之絡。皆合舌本。故脾腎虧。溼痰風火乘間而入。均使舌本麻木。(匯補)


半身麻木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左半手足麻木者。責風邪與血少。右半手足麻木者。責氣虛與溼痰。(匯補)

眩暈

有遍身麻木。隨即眩暈不省。良久方蘇者。其症有三。或風中於外。或痰動於中。或心虛所致。蓋心之所養者血。所藏者神。氣虛則營運不到。而血亦罕至。由是心失所養而成昏暈。(匯補)

脈法

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關後得之。麻在下。脈澀而芤。死血爲木。不知痛癢。(醫鑑)

治法

治宜祛風理氣。養血清痰。(繩墨)初病。不可驟用參、 、歸、地。恐氣血凝滯。邪鬱經絡不散。若久而純屬正虛者。又當大補榮衛。(匯補)

用藥

麻。以四君子加黃 、天麻、陳皮、香附。木。用四物加紅花、牛膝、桃仁、丹皮。以行死血。痰。用二陳加蒼朮、竹瀝、薑汁、白芥子。以行溼痰。或挾風邪者。五積散主之。(匯補)

麻木選方

補氣和中昇陽湯 治閉目則渾身麻木。開目漸退。晝減夜甚。此氣不行故也。即補中益氣湯蒼朮 草豆蔻 澤瀉 茯苓 黃柏 白芍 佛耳草 生甘草氣不運。加木香。

人蔘益氣湯 治兩手麻木。四肢睏倦。怠惰嗜臥。熱傷元氣者。

人蔘 黃芪 白芍 升麻 柴胡 五味子 生甘草 炙甘草水煎。熱服。

神效黃 湯人蔘 黃 (各二錢) 白芍(一錢) 蔓荊子(二分)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肢體麻木驗案

《素問·逆調論》說: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所以臨證悟出肢體麻木一症,可用調和營衛之法。臨牀上用桂枝湯加味治之,多能獲效。基本處方如下:

桂枝12 白芍12 雞血藤15 桑寄生30 炙甘草6 生薑5片 大棗5枚。水煎二次,飯前分二次溫服。藥渣再煎5~10分鐘連藥渣帶水乘熱泡洗患手或足。

加減:麻爲氣虛,可加生黃芪30~60克,亦可白朮等加健脾益氣之品;

木屬溼痰死血,可加白芥子6~10 川椒6 制沒藥6

久病入絡者,加地龍10,或加烏梢蛇15克。

師傳麻木醫理如下:

麻者,非癢非痛,肌肉之內,如小蟲亂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

木者,不癢不痛,自已之肉,如他人之肉,按之不知,搔之不覺。

是麻猶知痛癢,而木則感覺全無,二者判然不同,未可混而爲一也。

《經》雲: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即麻木之謂也。蓋營屬水谷之精,和調灑陳,能入於脈,故循脈上下,貫臟腑而營經絡;衛屬水谷之氣,慓疾滑利,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薰於肓膜,散於胸腹。營衛和諧,經絡通暢,自無麻木之病。若坐臥不得其所,四肢重壓,暫時麻木,尚不致病。苟營衛先虛,風寒溼三氣,得乘間而入,致營衛不相聯屬,血不行而氣又不至,則有四肢淫淫然麻木,如繩縛初解之狀者,方書名爲麻痹。蓋以四肢乃胃土之末,而經脈又皆起於指端,四末遠行,氣血罕到故也。


有舌本麻木者,以心、脾、肝、腎四髒之絡,皆系舌本,四髒虧損,溼痰風火,因虛而襲經絡,故均能令舌本麻木也。有半身麻木者,在左責風邪與血少,在右責氣虛與溼痰,緣左右乃陰陽之道路,肝從左升,肺從右降,肝藏血而肺主氣也。更有所謂中指、食指忽然麻木不仁,三年內須防中風者,亦以氣血空虛之象,已露於經脈之間,因知空穴必來風也。是麻木一症,雖挾實邪爲患,然莫不因正氣先虛,邪乃得乘虛而踞之。《沈氏尊生》謂治麻木,須補氣血,不可專用消散,旨哉言矣。

1.可以在本方加黑木耳100G每次效果更佳;

2.上肢可加桑枝,下肢可加牛膝,不管久病新病,均用地龍,可引藥入絡。

手指紫黑麻木

陳某,女,61歲,2007年1月10日初診。

患者左手手指皮膚紫黑,數月不愈,近來紫黑色逐漸加深,並且明顯麻木、畏冷,左肩肘部略感脹痛。既往左手並無外傷史,曾去醫院做過多次檢查,均未發現病因。查其右手手指皮色正常、無麻木冰冷感。舌苔薄白,右脈細,左脈細而澀。

辨證:

臂痹,脈絡不通。

治法:

活血通絡。補陽還五湯合蟲藤飲。

處方:

黃芪30克,當歸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4克,地龍10克,全蠍6克,蜈蚣1支(去頭足),殭蠶10克,雞血藤15克,海風藤10克,桂枝5克,防風10克。15劑,水煎服。

1月27日二診:服上方後,左手指皮膚紫黑色逐漸轉淡,皮色已趨正常,左手指麻木、畏冷及左肩臂疼痛均明顯減輕。近日略感頭暈,舌苔仍薄白,脈細。病已顯減,原方加減再進。

處方:

黃芪30克,當歸尾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4克,地龍10克,全蠍6克,蜈蚣1支(去頭足),殭蠶10克,雞血藤15克,海風藤10克,防風10克,天麻15克。15劑,水煎服。

2月14日三診:左手指皮色完全恢復正常,麻木、畏冷及脹痛感完全消失,頭暈亦止。舌苔薄白,脈細。現脈絡已通,痹阻已去,當調和營衛,以絕後患,擬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善後。

處方:

黃芪30克,桂枝4克,白芍10克,生薑3片,大棗10克,雞血藤20克。10劑,水煎服。病癒。

按:

此證系左手脈絡不通,血行不暢,以致手指皮膚紫黑、麻木、畏冷。取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通絡,又取蟲藤飲搜風通絡,藥達病所,其效必也。

四肢灼熱麻木

袁某,男,39歲,2006年6月20日初診。

患者自訴兩個月前感四肢發熱,上肢自肩肘至手指,下肢自股脛至足掌,感肌膚灼熱,宛如塗抹了辣椒水一般,其火辣之狀晝夜不減。併兼四肢麻木,入夜尤甚。但其胸腹及腰背等軀幹部位並無灼熱麻木感,自用體溫表屢測體溫均爲正常。去醫院做過一系列檢查,均未發現異常病變。診其四肢皮膚不紅不腫,以手觸之略發低熱狀,然其四肢肌肉則顯鬆弛。四肢疲乏無力,伴有口渴、尿黃、自汗、微微畏風等症。舌紅苔少而黃,脈象細數。

辨證:

陰津損傷,風熱之邪客於四肢。

治法:

養陰清熱,疏風通絡。當歸六黃湯合黃芪赤風湯。

處方:

黃芪30克,當歸1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黃連3克,黃芩10克,黃柏6克,防風10克,赤芍10克,知母15克。10劑,水煎服。

6 月30 日二診:四肢發熱、麻木減輕,自汗,畏風已止,四肢乏力已明顯改善。舌紅苔少而黃,脈仍細數。擬原方再進10 劑。病癒。

按:

自覺四肢灼熱而軀幹並不發熱者,臨牀罕見。蓋“四肢爲諸陽之本”。《素問·逆調論》曾指出:“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

《內經》所稱“肉爍”,爲陽熱亢盛,耗傷陰津,燔灼肌肉,遂致四肢發熱,肌肉消瘦之證。本案之證與《內經》所述極似,故可謂“肉爍”之實例。


本文來源於“我爲中醫藥發展獻一技”獻技人:王中清


治療麻木特效中藥

威靈仙

苦.辛溫.功主祛風溼,止痹痛,治骨梗.其苦能破堅,辛能散邪,溫能泄溼.走竄克削。

宣導五臟十二經阻滯.現臨牀多施用於風溼痹痛.對於喉痹梅核氣,結石黃疸諸疾亦有較好療效。

本品於四肢麻木之證.效果卓著。

基本方爲: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威靈仙.桑寄生.上肢爲主者更入羌活,下肢爲主者入獨活。

辨證細則如下:

1.體倦乏力,脈細弱者,責之久麻氣虛.重黃芪,入當歸.雞血藤之屬。

2.體肥,麻而酸重者,多挾溼痰.重威靈仙.更入蒼白二陳湯.白芥子。

3.十指麻甚,感覺減退者.當慮痰淤膠結,入蒼白二陳湯.桃紅.蘇木。

4.日輕夜重,食慾不振者.屬脾虛徵,入異功散.薏苡仁.木瓜。

5.時輕時重,時有時無者.爲肝氣不暢,入四逆散。

讀李可著作,知威靈仙配合楮實子效果更著。驗之然也,乃從之。對於頑固者,基本方常參蟲劑,效果明顯提高。(常用藥組:黃精30.麻黃5.全蠍5.蜈蚣3條.)以前治療偏於治陽氣,現漸體會陰血不足者亦衆。

日輕夜重乃指日間活動時麻木輕,夜間靜臥時麻木重.

即<<素問.太陰陽明論>>謂"脾病則四肢不用"之證.

因"脾病不能爲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廩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的緣故.

日間活動加快氣血運行故麻木可以減輕.而夜間靜臥,氣血周流緩慢,難以充養四末,麻木故而加重.

此證一般醫者多從淤血論治,實未能得其根本也,故效與不效參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