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  

谈到语文预习,很多孩子和家长一脸抓瞎,不知从哪里下手。是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之前我已经写过好几篇关于语文预习的事情,但考虑到一些孩子,数年来一直处于“假预习”状态,所以,我今天捧着一颗师心,来说点真话。

一、为何要预习?

预习是为了真正地遇见学习,让学习真的发生。

真发生?难道有假的学习。你别说,比比皆是。

比如,预习的时候,孩子仅仅是标标小节号,那学习肯定没有发生,因为标小节号是早已就会的“技术”,一课又一课,一年又一年,总是没有任何挑战地标小节号,那么学习肯定没有真正发生。

那孩子照着课课通,抄了满满一书,这种“感天动地”的勤奋,应该算是好的预习了吧?错,这种没有任何思考,不加过滤和选择的“劣质勤奋”更为可怕。如果预习可以通过大抄一番教辅用书,那我们还会为语文学习消得人憔悴吗?所以,这种“死抄”一气的学习,有时候比不预习还要坏,因为长期“抄”下去,孩子会越来越笨,直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所以,综上小述,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基于自己目前的学情,再跳一跳所能达到的过程。真正的学习,一定是思考参与的盛宴,是新知爱上旧知,进而产生“热恋”的化学旅程……

二、怎么预习?

1.预习的路径一定要从“问题”发生。

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不怕“问多多”的孩子,就怕“问少少”、甚至“没有问”的学生,一旦孩子没有疑问,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基本在源头已经被切断。

很多人以为学习语文就是死记硬背。那绝对是对语文学习的误解。语文和任何学科一样,需要思考,需要理解,需要讨论,需要分享…….在前面的各种基础之上,我想才能提“记忆”。否则,仅仅是通过死记硬背习得的知识,永远是死的知识,永远不会变成学问和智慧,更不会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这里插播一个我经常和学生讲的故事,以此强调关于“问问题”的重要性。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罗素的学生。有一天,有人问大哲学家罗素:“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罗素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又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看看,伟大的人物都能因为没有问题而停止进步,何况我们小学生。

语文预习,一定要在问中开始,在问中继续。如果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不断发出疑问,问知识,问人生,问宇宙,各种问,那我要恭喜他,学习开始发生了。如果这个孩子还能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历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那么第二天,当孩子带着如此丰富的“预习体验”进入课堂,你说他能不举手回答问题,他能不积极分享,他能不积极参与课堂,他还能容忍自己做一只“沉默的羔羊”吗?

2.预习的“朋友”,一定要择 “字典”而从之。

这么多年的教学,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拿背诵默写《古诗75首》来说吧,为何小学六年,有的孩子默写了无数遍的诗句,依然会不断出错。很明显,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预习,少了一个最重要的朋友—字典!

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或者拿不准的字,记住,学习的契机来了!

比如,多音字“和”与“薄”。

一问:我曾经为这两个字停下来查字典吗?

二问:这两个多音字分别有几种读音?

三问:到底在哪种意思下读哪个音呢……

在这样不停地追问下,学习就真正发生了,小问小进,大问大进,不问不进。这时候,背诵的速度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如果背诵下来的是不费吹灰之力就会的文字,这样又学了多少习呢?如果背诵时遇到疑问的字没有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而是按照自己错误的去背,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假学习”。

所以,语文学习看似“无涯”,实质上“有涯”,看似无招,实际上有招。只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若不降服那些开始由生字词组成的“妖魔鬼怪”,那就无法在语文学习上实现从低阶到高阶学习的飞跃。

但是,这个旅程又很漫长,需要孩子去“浪费”一些时间,需要孩子扎扎实实去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哪怕这个小事是一个疑点,是一个多音字,但只要没有“放过”他们,那将来的收获和学问可就大了……

— —— ———— ————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