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這個時候,Netflix上線了一套僞紀錄劇。

  內容是拍攝紀錄片的彼得和山姆破獲一起校園懸案的過程。

  那起懸案,走的是下三路,讓人頗爲哭笑不得:

  某天,有人在27名教師的汽車上,噴上了JJ圖案。

  這套關於揪出噴了27個JJ的幕後黑手的劇,有個很貼切的中文譯名:

  《美國囧案》

  本月14號,本劇第二季上線,Netflix照例一次性放全8集。

  相比豆瓣第一季的8.6分,第二季口碑飆到了9.3。

  那立意和諷刺力度,也與第一季相比有了不小的提升。

  但是,那案件卻更爲下三路和低俗。

  可以說,這是今年我在屏幕上看到的最噁心案件了。

  --一起實實在在的屎屁尿案。

  和第一季一樣,案發時間都是很平常的某天。

  地點,是美國某天主教精英學校,每個學生家裏都不差錢。

  那一天的午餐時間,學生和老師們如往常一樣,到餐廳點菜喫飯。

  突然,只見一名學生面露難爲之色。

  接着是一系列迅速且連貫的動作:起身,捂肚,逃出餐廳。

  很快,這個行爲開始在餐廳蔓延,許多學生集體中招。

  本是一頓輕鬆的午餐,卻變成了規模宏大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腹瀉災難現場。

  這其中,最先發作的學生博得頭籌,迅速佔領廁所第一包間。

  其他學生則緊隨其後,搶佔剩餘包間。

  沒搶到包間的,只能痛苦地在門口排隊,一遍遍向上天祈禱裏面的人趕快完事。

  腸胃不好,來不及搶包間的,只能光天化日完成腸胃蠕動了。

  運氣好的,找到個垃圾桶解決;運氣一般的,直接就地;沒有運氣的,直接臭褲子。

  一片狼藉,滿目瘡痍。

  翌日,大家見面,相視之間卻只剩默默無言

  後經調查發現,出事的學生,每個人午餐都點了檸檬水。

  很明顯,檸檬水被人投了瀉藥。

  但,此事只是個開始。

  更囂張的是,當警察,老師們如火如荼地調查本案之時,幕後黑手在網絡上跳出來了:

  此人自稱糞便怪盜,並在自己的主頁預告下一次作案行爲和時間。

  每次犯案後,此人還會補上一個犯罪完成的圖標進行示威。

  作案方式各種各樣,但作案工具卻都是shit。

  劇中的幾個犯罪現場,從其安檢及准入程度的嚴密程度來看,部署這些案件的難度,就有如跑到FBI或CIA總部放一顆炸彈般。

  於是,反差出現:

  糞便怪盜費盡心思的一系列周密部署,竟是爲了製造些無聊的惡作劇事件。

  但是,惡作劇卻只是表面,高級的在背後。

  兩季《美國囧案》的風格都是一致的(第一季後來獲得了艾美獎提名,也贏得了皮博迪獎):

  用嚴肅的立意來講述個傻逼的案件,用諷刺的筆調來拍一套讓人哭笑不得的偵破喜劇。

  例如第二季,在傻逼的餐廳屎屁尿案背後,其第一位嫌疑人,卻是一位遭受校園凌霸者。

  校園凌霸,並非只是暴力行爲,它還包括了軟暴力。

  不知道您有沒有見過那種因被人取一個外號,然後幾年學生生涯都抬不起頭來,或者性情大變,或很不合羣的古怪同學?

  屎屁尿案的第一任嫌疑人就是如此(以下的嚴肅描述在劇中所呈現的,是頗具喜劇效果的):

  小學四年級之前,他很正常。

  直到有一天,一次體育活動中途,他到一邊休息。

  待他起身之時,卻被人發現他的褲子上沾了東西。

  儘管他再三解釋那是地上的髒東西,但某個同學卻說他臭在了褲子上,並在同學中廣泛擴散宣傳。

  從此,他的名字前面被冠上了一個“shit”,這個外號所伴隨的嘲笑聲,伴隨了他剩下的小學生涯。

  有一位小學老師跟我說過這樣的話: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但也比我們大人殘酷。

  被起外號這事,相信咱大多數人都經歷過。

  但孩子的世界裏面,並不像成人那樣懂得把握尺度(我覺得這個語境下這詞比虛僞更合適)。

  當起的外號導致其他同學行爲過度,玩笑變成了嘲笑,這種集體行爲無形中就變成了軟暴力凌霸。

  而且,這種軟暴力凌霸是一羣人的無意識行爲。

  可是對於成人來說,他們大多又會覺得這只是孩子間的惡作劇罷了。

  您說,這個情況下,讓被起外號的人如何自居?

  在劇中,這位”shit”同學,則演變爲一名被同學孤立的孤獨之人。

  “shit”事件發生前,他的生日有幾十個同學一起爲他慶祝;之後的生日,只來了3人。

  所以,這位”shit”君完全有理由被懷疑爲作案者(動機爲報復)。

  再者,當以上情況超出此人的承受範圍時,人會自發地產生一種自我調節機制。

  但這種調節機制不一定會走向好的導向。

  "Shit"君便是如此。

  到了中學之後,他的自我調節造成了另一種外在表現:

  水果忍者(出自切水果遊戲)。

  具體做法是,他經常遇到有同學朝他扔水果,此時“shit”君則揮手拍掉水果,繼而比出POSE,說出“水果忍者”的Slogan。

  在這件事情,其實又有着認知誤差。

  在”shit”君看來,這是一件讓他在同學裏面能刷出存在感的事。

  加上網絡的發酵讓他紅遍校園,讓他越來越喜歡這個遊戲,並自認爲因此改善了他的人際關係。

  但是,在同學看來,”shit”君這個行爲,只能說明他是個心理有問題的怪咖。

  而學校裏面朝他扔水果的人,更多的是在戲耍欺負他。

  他依然是孤獨一人。

  而”shit”君,不是個例。

  隨着案件偵破的逐步進行,謎團卻總是在看似清晰的時候又出現拐點。

  撲朔迷離,峯迴路轉兩詞,足以形容。

  被牽扯其中的人員,甚至包括學校管理層,老師。

  犯案嫌疑人的數量,也擴大到不止一人。

  這些嫌疑人都有各自的疑點,他們的表現型和”shit”君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孤獨。

  包括:

  “風雲人物”君。

  此君因有着某項特長成爲校園裏的風雲人物。

  在學校,他有着大於其他學生的特權,老師也要對他禮讓三分。

  看起來,他在學校和誰都是兄弟;

  他的女粉絲衆多,如果需要,他不愁沒人投懷送抱。

  可是,在這樣的表象下,誰能想到他的內心卻是極爲孤獨。

  “奢華”女。

  此女家境,屬於有錢人中的有錢人。

  她的社交賬號裏面,曬的全是品質(敗金)生活照。

  直到有一天,一張照片毀了她的名聲。

  那是她與肯達爾的合影,此女在社交賬號上還寫明:此人是我的好朋友。

  但是,沒多久,她慘遭爆料。

  照片原圖被曝光,大家才知道,原來那照片是她排了5個小時隊,所換來的粉絲合影。

  於是,一夜間,大家開始討厭她。

  可結果呢?

  她卻被這樣一套理論所說服:

  

當所有人決定討厭我,我能做的要麼只有一個人躲起來哭;要麼,發讓所有人更嫉妒我的東西。讓所有人更嫉妒我,讓我感覺沒有那麼孤獨。

  還有。。。

  還有。。。

  在此基礎上,本劇的觸角又伸向了另外一個領域:網絡詐騙。

  我不多劇透了,反正,以上幾個因素和本劇的案件是密不可分的。

  但本劇也嘗試着去分析被騙的這類人羣。

  其實劇中也說了,在網絡騙子的目標人羣中,受騙者的比例是很小的。

  大部分人收到網絡詐騙信息的時候,是忽略或不理睬的;

  只有剩下的小部分人會與對方進行初步聯繫;

  而在這小部分人中,又只有極小的一部分人會中招。

  劇中所設定的受騙者,範圍被框定在受過良好教育,家境正常甚至是富裕的人羣。

  在此基礎上,本劇卻拋出了一個深刻的立意,甚至帶着諷刺。

  他定義我們:

  

我們是第一代可以過兩種生活的人。我們的存在也在同時被體會,被觀看,被展示,被包裝。我們生活在不斷的反饋和評價當中。

  他定義我們在網絡時代的生活:

  

由數位,字節和像素點組成的數字城堡,零和一組成的數字城牆,有人把這些城牆稱爲面具。

  他還試着去分解這一代沉迷於網絡的行爲誘因:

  

我們會創造不同版本的自己,讓我們看起來像是人生的管理者。可實際上,很多人都孤獨寂寞,那帶着面具呈現出來的東西,盡是虛假。但是假裝,不會讓我們虛假。它可以讓我們知道,哪個版本的自己最能適應。

  他還試着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一代人:

  

我們不是最差的一代,我們只是曝光最多的一代。所以,或許面具是讓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生存的工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