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佈的主題報告《以深化改革開放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美貿易戰的屬性、影響和對策》認爲,此次美國挑起的貿易戰是美國從戰略上遏制中國的集中表現,未來貿易摩擦與爭端將持久而嚴峻。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是中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根本舉措。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長期以來,中美經貿關係一直是兩國關係“壓艙石”和“穩定器”。但是,今年以來,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貿易戰,影響中美關係,而且對世界經濟帶來影響。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如何應對貿易戰的行爲?如何營造經濟發展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是中國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貿易戰,還是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全方位的綜合實力的較量,我們要充分認識中美貿易摩擦的複雜性、長期性和日益嚴峻性。在中美貿易摩擦中,中國要成功地進行反遏制,要理清和把握貿易戰的意圖,作出迅速的應對和判斷,保持政策的定力和連貫性,繼續推動系統性風險的防控和實體經濟結構性的改革,唯有如此,中國經濟纔有保持持續健康的成長。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孝松代表課題組發佈主題報告。報告認爲,本次貿易戰與以往美國多在經濟下行時製造貿易摩擦以對國內進行反週期調節不同,特朗普發動的本輪貿易戰是在美國國內經濟景氣、同時貿易逆差收窄時進行的。此次貿易戰是美國從戰略上遏制中國的集中表現,與20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摩擦既有相同之處,又具有顯著差異。相同之處在於,都屬於守成大國對新興崛起大國的天然壓制,且守成大國對新興崛起大國都存在鉅額的貿易逆差。然而,與美日貿易戰不同的是,中美存在根本的意識形態分歧,並且中國在諸多經濟指標方面緊追美國,因此,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不僅僅是經貿利益的爭奪,而是美國冷戰思維的蔓延和全面打壓中國的第一步,未來貿易摩擦與爭端將持久而嚴峻。中美之間技術差距不斷縮小導致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產生恐慌,也是此次爭端中美方特別關注技術轉移的原因。

  “此次貿易戰是在逆全球化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爆發的。中國長期以來已經成爲貿易保護主義打擊的重要對象,遭受了來自各國的嚴重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王孝松表示,美國不僅對中國發起貿易戰,還對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盟友挑起貿易摩擦。因此,貿易戰是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美國試圖改變現行多邊貿易體系的運行方式、重構國際經貿規則的重要手段。

  據報告測算,如果中美貿易摩擦限定在500億美元商品範圍內,對中國的出口、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影響有限;限定在2500億美元商品範圍內,風險可控。報告認爲,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穩步向好,總供求更加平衡,增長動力加快轉換。中國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不斷增強。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貿易依存度、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也逐年下降。所以,中國經濟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不斷增強,經濟內生潛力巨大,有充分的條件和空間來應對好來自外部的負面衝擊。報告提出,要避免因爲貿易戰的升級而中斷國內結構性改革與防範系統性風險,中國應做好中美貿易戰被動升級爲匯率金融戰和經濟戰的準備。宏觀政策應防止貨幣政策過於寬鬆,保持宏觀去槓桿的態勢,全面減稅,改善實體經濟盈利,打擊金融投機心態,治理脫虛向實。

  “中美貿易戰只是中國發展長河中的一道波瀾,意味着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王孝松表示,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是中國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根本舉措。在應對貿易戰的過程中,要本着“堅守底線、消除誤解、正視問題”的原則,妥善解決不同性質的分歧與衝突。貿易戰可以成爲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外部推動力量,中國各界要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未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貿易戰極有可能引發國際經貿規則加速重構,中國要堅持多邊原則,爭取對自身有利的重構方案,不斷提升國際話語權。未來要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提高研發水平和效率,產出原創性領先技術。

  (經濟日報 記者:熊麗 責編:李丹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