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陸燕紅在認真製作手工燈籠。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實習生 林曉詩 攝

掃碼看紅姨

手扎燈籠視頻

“花燈百隊走兒童,盡道仙娥降月中。縱是霓裳看不見,白毫光裏度香風”。中秋越來越近,廣東大地籠罩着安樂祥和的節日氣氛,各式各樣的應節燈籠也成爲裝點節日的風景。

這些燈籠花式多樣,一般花上10多元就能買到。不過,仍然有人願意來到廣州海珠區,幫襯紅姨的紙紮燈籠。“用竹篾做的燈籠更有感覺,輕盈的罩紙伴着燭火,搖搖曳曳,心裏一下子就亮堂起來了。”9月19日下午,在紅姨家門口,一位從深圳慕名而至的梁女士拿着一盞紙紮燈籠滿足地與紅姨道別。70歲的陸燕紅則笑盈盈地揮手回禮,身後擺着竹子、紙、布等工具和材料。

“中秋季至今才賣了8盞燈籠。”穿過門廊進入客廳,紅姨家並不寬敞的客廳架起高高的竹架,上面錯落有致地掛滿燈籠。“但這不算什麼,最艱難的時期我都堅持下來了。”紅姨微笑着說,“手藝就是靠一年年積累的,一眨眼都20年了,哪怕以後沒有徒弟,自己盡力而爲就好,讓它晚一點再‘躺進’博物館。”

兩天才能做一盞花燈

做手扎燈籠需要削竹篾、開尺寸、扎竹架、蒙紗紙、畫圖案、噴顏色、掃金油,幾個步驟下來,做一盞燈籠需要近兩天。

“做燈籠最好用茶稈竹,先把竹子削好,打磨光滑。”紅姨說,“從削竹篾開始到做成竹架,就需要一天。”她一邊說,一邊將已經打磨好的竹子一條一條慢慢地打彎做成圈,再將3個竹圈以砂紙、漿糊縫合。砂紙很脆弱,但紅姨用手沾上自制的漿糊不斷揉細後,融合了漿糊的砂紙變成了線繩狀,十分堅韌,砂紙與漿糊緊緊地縫合了竹篾兩端,形成一個圈,3個圈構成一個非常結實的橢圓形竹架。她手腳並用,用腿襯着竹架,動作之熟練,看起來比年輕人更麻利。她說,自己其實就是一個踏實做手藝的工匠,“工具很少,手有時候也忙不過來,但是可以用身體,因爲手和身體都是工具。”

竹架做好後,紅姨就拿出砂紙,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只見她拿出粉色的砂紙,一片一片地沿着棱角粘在竹架上。“水果燈籠是最簡單的,用水彩筆在砂紙上點幾個點,就可以做成一盞草莓燈籠。”紅姨說。

紅姨對於自己做的每一盞燈籠都像孩子一般愛護,說到每盞燈籠的寓意,臉上有抑制不住的興奮。“傳統的花燈就是八角燈、水果燈、宮燈。八角燈不止有八個角,叫八角燈是圖個好意頭:四面八方都有好朋友。”紅姨指着每盞燈籠介紹:蓮花象徵着多子,小豬意味着“家肥屋潤”,蓮藕寓意“財通路通百里通”,受司機的歡迎……

原本她每年能做200盞燈籠,現在因爲身體原因只能做不到100盞。受到原材料漲價的影響,現在最簡單的手扎燈籠都要賣到90元,稍微有些花樣的要100元以上,相比市場上的電子燈籠貴了許多,紅姨並不能賺到太多錢。

兩年前,紅姨搬離了原來在同福西路的小店,只在家裏做工。等到節日前熟客們就會給她打電話訂貨,她也會受邀參加一些中秋活動,活動上可以賣出一些燈籠。“只有節日的時候人們纔會想起我。”說到這裏,紅姨眼中閃過一絲失落。

這門手藝年輕人難學下去

紅姨說,年輕人很難學得下去手扎燈籠——她自己有時候連續坐着做上四五個小時,十分辛苦,卻仍不能靠做燈籠養活自己。

曾經有幾個年輕人對手扎燈籠很感興趣,讓紅姨教他們做燈籠。作爲回報,他們把整個過程錄了下來,存在U盤裏送給了她。紅姨一直保存着U盤,“哪天做不動了,這個視頻可以用來教年輕人”。

紅姨時常會被請到學校上手工課,培養學生們的興趣。“去學校宣傳是最好的,可以讓小孩子知道這門傳統手藝,知道這些工藝品都是經過精雕細琢、用心做出來的。手工藝其實就是一種做人的態度,要腳踏實地。除了學校之外,她還會被邀請到社區、五仙觀、陳家祠等地參加活動。

“我們家人很支持母親做燈籠,母親不靠賣燈籠賺錢,就是憑着一份熱愛。我除了上班,偶爾也會幫忙。”紅姨的女兒說。她表示,母親只要看到很多人喜歡自己的作品,就會非常開心,就更有幹勁。

“有人說,紅姨,你的手藝可能要失傳了。”紅姨顯得無可奈何。她希望自己的手藝能通過更廣的途徑傳播,或許有年輕人願意花費畢生心血,來完成這項手藝的傳承。

不願讓手藝“躺進”博物館

紅姨指着那張自己最爲珍惜的照片說:“這是20年前,我剛剛拜師的時候和我師父關根大師的合影。”照片上,紅姨50歲,耄耋之年的關根大師依然神采奕奕。

說到師父,紅姨眼神中充滿懷念和尊敬。她說:“我的父母都跟師父有過交情,師父是看着我長大的。20年前我從酒店退休,當年師父80多歲,兒女都不在身邊,所以就請我去幫忙,收我爲徒。有了那張合影後,我就知道,我與彩扎將會一直爲伴。”

紅姨算是“半路出家”的手藝人。紅姨說,師父是廣州著名的彩扎大師,有兩個徒弟,一位是紅姨,另一位在香港,只做獅頭。因此,傳承手工彩扎燈籠的責任就落在了紅姨的身上。

“除了八角燈和水果燈是跟着師父學的,其他的都是我自己琢磨出來的。以前我做的金魚是不能動的,現在的金魚則會搖頭擺尾,還可以拆卸。”紅姨很喜歡琢磨如何改進。當年她在同福西擺攤,有很多外國人來參觀,有人很喜歡她做的魚燈籠,但是因爲太大,不方便攜帶到國外,後來她就設計出了可以拆卸組裝的。外國友人很喜歡,甚至買來作爲禮品送給別人。

“我要一直做下去,做不動了纔會停下。能不能傳下去,看緣分。”紅姨不知道這門手藝是否還能傳承,但她盡力而爲,坦然接受。

紅姨不想讓這門“絕活”手藝過早地成爲民俗博物館裏的陳列品,目前,她的手扎燈籠手藝作爲海珠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紅姨更希望手扎燈籠可以作爲傳統文化和民俗的一部分,儘可能久地裝點中秋夜,照亮未來美好的生活。

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紅姨家中的燈籠讓這個小家充滿了節日的溫馨。“肯定還會有老顧客來買的。”紅姨很樂觀。這位年屆古稀的老人,用自己的雙手,持之以恆地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王越瑩 記者 謝苗楓 實習生 劉穎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