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衝冠一怒爲紅顏。

說的便是吳三桂爲了陳圓圓,引清軍入關的故事。似乎,之所以入關,就是因爲紅顏女子陳圓圓。

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到底賴不賴陳圓圓?

人要叛離國家,看似魯莽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得從人性去分析。

人要叛離國家,看似魯莽,實則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要讓一個人叛離國家,一般來看只有在自己的國家生存沒有希望。或者說感覺自己將要被迫害,纔會有那麼個投生敵國求生存的想法。他的離開,可能不被很多國人所理解,國人習慣上的就說他們這是“叛逃”。

叛逃者叛逃了,雖然獲得了敵國求生存的機會,但他是需要想很多事兒的,要算計的更多。敵國不比以往的人、事、環境,他需要跟過去告別。所以沒有什麼“衝冠一怒爲紅顏”看起來簡單浪漫的故事。

叛逃者逃不過“歷史評價”

可能沒人知道後世歷史由誰來寫,寫成的歷史又會由誰來翻案。所有就有了叛逃者即使一時受誹謗,在後世也不見得在能夠在較大尺幅的歷史敘述上喫虧。

比如田單,比如楊繼業,比如吳三桂。

歷史評價有太多的不定性,而且很高。那麼就會產生一種造反有理起來盜亦有道的鬆動。

吳三桂就是個例子。

想那吳三桂憑藉多年軍功得以不斷高升,可謂是平步青雲。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崇禎帝給了吳三桂一個平西伯的帽子,入京“勤王”。幾十萬軍民西向,他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到底要不要去救駕?

京師陷落、崇禎殉難。作爲一個軍閥,吳三桂遂掉轉馬頭返回山海關,很明顯,權利太誘惑。爲了既得利益,他不是歸降李自成,就是投靠清軍。

吳三桂自己舉棋不定,李自成如此,多爾袞也是如此。

對多爾袞而言,是繞道蒙古迅速出兵,還是保存實力緩兵徐圖,多爾袞搞不定的是怎麼打。

對李自成而言,吳三桂的重要很關鍵,宛如背上的芒刺,是剿殺還是安撫,李自成搞不定的是兩難。

終究,李自成爲了休養生息,派人勸降了吳三桂。吳三桂投降了,可走到永平府西沙河驛的時候,又返回了山海關。

他爲什麼返回山海關,後世有三說:

1李自成狠狠修理了吳三桂他爹吳襄一頓

2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爲劉宗敏劫去

3吳三桂在西沙河驛遇上了一個道士

哪個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原因?

筆者認爲是這樣的:

李自成修理吳三桂他爹吳襄,着實是讓吳三桂很氣憤的;

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爲大順軍將領劉宗敏劫了去,也是讓吳三桂很惱火的。

但真正,讓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卻是因爲那個道士的點化。

破廟門口,道士見大將軍儀仗不迴避,吳三桂心實異之,站立不坐。道士的一句“將軍是挨着簀(賊)坐?還是捱着壚(虜)坐”?吳三桂一聽即明。

以簀撲壚,火勢越盛;以壚焚簀,頃刻間灰飛煙滅。看似滑稽可笑,說的可不是當時吳三桂的處境?一個兩難境地。

無論投靠哪一邊,都不具備道德的正當性

吳三桂需要一個道德的正當性。即便要不道德了,也得由力量而定奪道德評價。很顯然,一個以軍事行動之成敗考慮的結果,吳三桂只能選擇滿清。

吳三桂不是宋初的曹彬,願意被政治領袖玩。他寧願自己玩,於是纔有了所謂的,浪漫主義色彩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到底賴不賴陳圓圓?

很顯然,與道士點化相比,陳圓圓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