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風起雲湧,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這話說得一點沒錯。亂世何止是出英雄,亂世也同樣出梟雄。吳三桂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明末清初的梟雄。在明末羣雄逐鹿中,清王朝得以順利入關佔領中原重地,與吳三桂這個人有重要關係。也正因此,吳三桂也在歷史上被人們稱之爲漢賊。

當時,吳三桂被崇禎皇帝任命爲山海關總官兵,率領十萬精銳鎮守山海關。自大明萬曆晚年開始,遼東就戰事不斷。山海關對明朝而言是一座不可丟失的軍事重地,吳三桂被派往鎮守山海關,可見其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

公元1644年,在陝北一帶呼風喚雨的李自成越來越強大,最終藉助瘟疫得以擊敗了孫傳庭大軍,史書記載“傳庭亡,明亡。”可見,這個孫傳庭是明朝的擎天一柱,言外之意柱子倒下了,大廈也終倒下。當然,這裏可能有誇大孫傳庭的歷史作用在裏面。

孫傳庭兵敗以後,李自成率大軍轉戰陝西、河南、山西最終兵臨大明京師。在這期間,間隔有數月之久。崇禎皇帝在這期間完全可以遷都再戰,甚至退守江南。而山海關吳三桂的一直重兵也可以作爲勤王的機動部隊使用。

然而,歷史不容假設,公元1644年3月19日闖軍在內應的配合下攻入明朝京師。崇禎皇帝以身殉國。當時,其實崇禎皇帝是有向各地發出勤王詔的,而吳三桂此前正被薊遼總督王永吉命令作爲殿後部隊將軍民從遼西撤入山海關,然後再赴京勤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吳三桂自然是來不及的了。

李自成佔領明朝京師後,吳三桂順理成章就被李自成和關外的清廷夾在中間了。吳三桂沒有根據地,很容易失去後勤補充,其必須要有一個選擇。當時,清廷的實力比較強大。且李自成逼死了崇禎皇帝,霸佔了京師重地,甚至還霸佔了李自成的女朋友陳圓圓。可以說李自成是與吳三桂是有不共戴天之仇。

傳說,吳三桂與總督王永吉商量與清廷祕密簽了一份劃江而治的協議,清廷出兵幫助吳三桂等人復仇,然後清廷可劃江而治。當然,這很可能是王永吉與多爾袞的協議。吳三桂也許只是執行者而已。最終吳三桂打開了山海關,李自成大軍面對關寧鐵騎與清八旗兵的衝擊,果然一敗塗地。李自成敗逃,多爾袞不守諾言,吳三桂已騎虎難下,當時吳三桂雖手中掌握有比較強大的關寧鐵騎,但是真的與多爾袞的八旗兵硬碰,可能也是無濟於事。

那麼,我們不妨猜想:吳三桂會不會是走上“曲線救明朝”的路線呢?先是假裝配合清廷的行動,隱藏隨時反清復明目的,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時再興師問罪。果然,歷史誠如我們猜測的那樣。康熙年間,吳三桂在積蓄了強大的實力後,聯合了幾支實力派“反清復明”。當然,這在康熙的眼中被指責爲“三藩之亂”。但是,大家仔細想想,吳三桂當初放清兵入關與清廷也許是有協議的,就是劃江而治。很可能是多爾袞並沒有信守諾言。最終吳三桂只能“曲線救明朝”?更多精彩歷史思考,歡迎關注我,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