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是明末時期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他行伍出身,早年在遼東與清軍作戰,後又調入關內鎮壓農民起義軍。經過十幾年時間的摸爬滾打,左良玉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一路升遷至寧南伯、平賊將軍。不過,隨着地位的攀升,左良玉開始變得愈發驕橫自恣,經常對朝廷下達的軍事指令陽奉陰違,消極怠工。

左良玉身患重病之際爲什麼還要“清君側”?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消息傳到南方後,人心惶惶。同年五月,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萬曆皇帝之孫、福王朱由崧爲帝,改元“弘光”,是爲弘光皇帝。歷史上將這個明朝滅亡後延續下來的政權稱之爲南明。

當時,左良玉鎮守武昌一帶,號稱擁兵八十萬之衆,是南明最大的軍閥。當福王登基的消息傳至武昌後,左良玉手下一些將領建議引兵東下,逼迫福王退位,改立對己方更有利的潞王或桂王爲帝,左良玉考慮到此舉將引發大動亂,所以堅決不允許。副將馬士秀架起大炮對準長江航線當衆說道:“哪個不聽左公命令妄言東下者,吾擊之!”衆將這纔不敢起鬨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左良玉雖然擁兵自重,有時候甚至表現的驕橫跋扈,但在國家命懸一線之際,還是有基本的大局觀的。

左良玉身患重病之際爲什麼還要“清君側”?

弘光皇帝登基後,自然不敢輕視左良玉這位悍將。爲了籠絡人心,弘光皇帝立即傳旨晉升左良玉爲寧南侯,加太子太傅銜,並蔭封他一個兒子爲錦衣衛正千戶。自此,南明朝廷的開局總算是穩定了下來。

然而僅僅過去了不到一年時間,左良玉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卻突然宣佈以“清君側”爲名號,率領全軍沿長江東下,直逼南京。大多數人將左良玉的這一舉動視爲造反,可是問題就出在這裏。大半年前,左良玉健康狀況良好的時候,堅決制止了部下提出的引兵東下主張。如今他時日無多,爲什麼反而要去“清君側”呢?此外,左良玉雖手握重兵,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便他能成功入主南京,想要號令天下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爲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呢?

左良玉身患重病之際爲什麼還要“清君側”?

衆所周知,凡事只要表現得很異常,那往往總會有特殊原因。左良玉引兵東下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左良玉之所以要在自己病危之際,還要去幹這麼一件招致全天下罵名的事情,也是受當時的形勢所迫。李自成的軍隊與清軍在北方經過一系列大戰後,逐漸落敗,並退往南方。起義軍由襄陽、承天向漢川、沔陽推進,很快就臨近了左良玉所在的武昌。左良玉雖然號稱有八十萬雄兵,但其實都是些由兵痞組成的雜牌軍。這些人在欺壓老百姓的時候聲色俱厲,但在戰場上面對真正軍隊的時候,往往就畏敵如虎,裹足不前。而且這八十萬的人數本身就摻足了水份。

左良玉身患重病之際爲什麼還要“清君側”?

左良玉深知自己的這些雜牌軍難堪大任,很難與身經百戰的起義軍相匹敵。如果他要堅守武昌,那最好的結果也只能是與起義軍鬥得兩敗俱傷。而他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名望、地位,依靠的就是手中有人有槍。一旦把這些老本拼光,那他就什麼都不是了。雖然他心中還有那麼一點點“天下安危,匹夫有責”的情懷,但如果涉及到自身利益,那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

另一方面,在南京朝廷中,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把持了朝政,並瘋狂迫害東林黨人。左良玉早年受東林黨人提攜纔有瞭如今的地位,因此他又正好可以投桃報李。於是,左良玉僞稱奉崇禎帝太子密諭,前往南京討伐奸臣馬士英。臨行前,他下令將武昌城劫掠一空,聲稱“不留一物與賊”。

1645年四月初,左良玉在行軍至九江時病發身亡,其子左夢庚接過帥印統領全軍。不久,清軍南下,左夢庚率軍投降。

參考文獻:《南明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