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访客

诗人踏春诗兴大发,一首诗词琅琅上口数百年,现在却有另外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名为《游园不值》,相信大家小时候也都学过,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作者名叫叶绍翁,诗中形象生动活泼且整首诗富有哲理,十分耐人寻味。关于这首诗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叶绍翁去访友,友人却不在家,叶绍翁只得站在友人家花园外感叹:"是不是园主担心门口可爱的青苔被我的木屐踩坏呢,我轻轻的敲门却一直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怎么能被轻易关住呢,你看,那儿就有一枝红杏将枝桠伸出墙头来呢"。

在世人心中,宋朝应该是出“词”最多的、也是因各类优秀的词作而出名的朝代,但本诗的作者叶绍翁却是位爱好写"诗"的文人。生于南宋中期的叶绍翁,目前流世诗词总计五十多首,其中半数以上都是“诗”作。生在"宋词"大受欢迎的时代,不喜作词而爱写诗,在当时也算是很有个性了。

而在叶绍翁这几十首不多的流世诗词中,最为众人知晓的就属这《游园不值》了,一般来说,我们喜欢一首诗,要么就是为作者雄奇的想象所折服,要么就是为作者所描绘出来的意境所沉醉,或是因为诗句简单易懂,读来上口,但这首《游园不值》出名的原因却没有这么单纯。按理说,一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仅仅就是写实的描写了春天一切复苏的美丽春景,非常容易理解。

但因为不知是什么时候起,"红杏"这一词在中国文化当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官方的说,是代指女性,而"红杏出墙"这个词,就演变为暗指女性有外遇。因此,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所代表的意义就有些微妙了。

其实早在这首《游园不值》之前,北宋宋祁就写了一首名为《玉楼春·春景》的词,其中有写到“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而这首词中“红杏”的所指便很明确是女性了,和《游园不值》相比非常的不同。

另外,在宋代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描写的男主裴少俊和女主李千金反对封建的束缚坚持对彼此的爱情的感人故事中,对女子亦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此形容。而到了元代,该故事还被人改编成《墙头马上》。

广大劳动人民的奇妙想法是无穷尽的,八卦之心也是熊熊燃烧着的,因此后人便也为叶绍翁编了个故事。将叶绍翁妻子的名字编成"红杏",说是叶绍翁和其成亲后便赴京求功名去了。由于长期相隔两地,夫妻间的感情在日复一日的不得相见中渐渐变质,"红杏"就经常在入夜翻墙找隔壁邻居王二偷情。

而这事情叶绍翁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两人都老了的时候,才因为半截身子已经埋入黄土,“红杏”终于鼓足勇气,把这件事儿告诉了叶绍翁。但叶绍翁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提笔写下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无论如何,当时对于"红杏"一词确实是有特指的,民间故事,也因其戏剧性太强,深得各吃瓜群众的欢心,反而使得叶绍翁这首诗的前两句慢慢被世人遗忘。其实在当时,"红杏出墙"通常只是一种有潜在内幕的说法,它代表女人的出轨往往"事出有因",含有轻轻的"风流"的感觉。

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变得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等,就能够充分的说明这一点。之后不知原因的,明、清时期关于"红杏出墙"已经变成委婉的提醒或是不愿让当事人太尴尬的说辞了,而这种说法也流传至今。

当我们重新朗读这首诗,品味叶绍翁写这首诗的原意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红杏"其实就是一种蓬勃和热烈的象征--红色总能让人联想到火,使人觉得温暖,而杏花本身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只不过是因为这首诗选择的意向正好是有模糊意义“红杏”,便使人无穷的联想和延伸出去,这也无可厚非,作者本人不也只因为"一只红杏",就联想到了满园的春色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