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統治下的魏國,任用李悝爲相進行變法,國富民強;任用吳起爲將創立魏武卒(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特種兵),對外作戰屢戰屢勝,使魏國率先成爲戰國第一位霸主。而魏國的強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魏國在魏文侯時的對外策略是團結三晉,一致對外作戰。《資治通鑑》卷一記載:“韓借師於魏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於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於魏,魏於是始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的大體意思就是:韓與魏借兵伐趙,魏文侯說趙是魏的兄弟之國,沒借給;趙向魏借兵伐韓,魏文侯說韓是魏的兄弟之國,也沒有借給。兩國沒借到兵,當時都很生氣,但後來聽說魏文侯既沒借兵給韓、也沒借兵給趙,並且把他們當作兄弟之國,於是韓趙就都朝於魏,於魏國成爲三晉最大的國家,諸侯再也沒有能打過魏國的了。綜觀史書記載,在魏文侯時期。魏、趙、韓三國之間是沒有戰爭的,並且三國聯合對外作戰,所向披靡,各自都擴大了疆域。

三晉

在三晉合作的背景之下,魏國的對外戰爭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這個階段魏國的首先向秦國開戰。《史記魏世家》載:“魏文侯六年(前419年),城少梁(今陝西韓城縣西南)。七年(前418年),與秦戰少梁。八年(前417年),復城少梁。”可以看出,在這三年,魏與秦戰於少梁。最後是魏國取勝,因爲魏國成功在少梁築城。魏文侯十二年(前413年)秦國“與晉戰,敗鄭(陝西省華縣華州鎮附近)下。”魏文侯十三年(前412年),繼續打秦國“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今陝西韓城縣東南),出其民。”“十六年(前409年),伐秦,築臨晉(陝西省大荔縣東南)、元裏(陝西省澄城縣東南)。”十七年(前408年)“伐秦至鄭,還築洛陰(陝西大荔縣西南)、合陽(陝西省合陽縣東南)。”而秦國在魏國的強大壓力之下不得不開始變革,前409年秦“初令吏帶劍。”前408年“初租禾”。也就是允許下級官員帶劍以加強軍事力量,以前只有貴族帶劍;開始把地出租給人民,以收取更多的租稅,以前是井田制,奴隸勞動沒有積極性。秦國通過秦簡公的變革,雖然打了敗仗,但國力也是在增強的,所以秦魏開始在河西地區相持起來。魏想再推進一步也是很難的。

魏擊秦,佔河西

這個階段,魏在與秦進行河西大戰的同時,在南方:受到了楚國的進攻,古本《竹書紀年》載:“(前417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今陝西商洛市商州區)”,但從整體來看,魏國在南方是能抵擋住楚國的進攻的,因爲楚在“至於上洛”之後幾年,史書上再沒有楚進攻魏的記載。在東方:受到了齊國的進攻。齊國利用魏與秦開戰之機,乘機西擴:前413年“伐晉,毀黃城(山東冠縣南),圍陽狐(河北大名)。”圍晉陽狐不得之後把擴張的矛頭對準了小國,前412年,“齊伐魯(許昌南本魯之朝宿邑)、葛(屬鄭,長葛縣)及安陵(許州鄢陵縣)”“前411年,伐魯,取都(今地不詳)”“前408年,取魯郕(河南省濮陽範縣)”“前407年,與鄭會於西城,伐衛,取毋(山東曹縣西北)”。但從整體上看魏國在東方不僅擋住了齊國的進攻,魏國在東方的地盤還是有所擴大的。魏在東方本來是有封地的,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河北臨漳縣西與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歷史上有的西門豹治鄴的故事,這在《史記滑稽列傳》中有記載,西門豹通過破除迷信、鑿引漳十二渠(以漳水爲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區在漳河以南安陽市北)把鄴治理成了一個很富裕的地方,西門豹還是軍事家,爲魏國在東方開疆擴土。除了鄴,韓趙魏三家分晉的過程中,在東方都獲得了大片領土,韓趙魏三家都城原來都是偏西的,魏原來在安邑(山西夏縣)、趙原來在晉陽(現山西太原)、韓原來在平陽(山西臨汾),現在分得了東方的領土,所以都開始東遷,魏把鄴作爲陪都,趙遷都中牟(現河南鶴壁)後又遷到邯鄲,韓國一路向東遷都,從平陽到宜陽再到陽翟(今禹州)再到新鄭。魏國以這部分三家分晉過程中在東方得到的土地爲基礎,把東方的地盤擴大到超過了西方的地盤,後來的遷都大梁是一證據,衛國最後被魏滅又是一證據,魏滅北方的中山國又是一證據,因爲:第一滅中山表明中山與魏接壤,歷史上沒有魏借道滅中山的說法,第二滅中山是爲了擴大魏在東方的領土。《史記》載“前408年,伐中山(今河北邯鄲以北),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魏國滅了中山國,疆域有所擴大(雖然中山國在前380年復國)。中山也算在魏的北方,從這個角度說,魏國在北方也在開戰。

齊楚擊晉與三晉遷都

綜上所述,魏國在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408年,是真正的“四戰之地”四方都在開戰,但主要是在西方。魏國的疆域在這時得到了極大的擴展,魏國成爲戰國首霸。

第二階段是公元前405年至前404年兩年,三晉伐齊。《史記》載,前404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及我師伐齊,入長垣(長城),先會於平陰(山東省濟南市郊縣)”。繆文遠在《戰國史系年輯證》記載了考古出土的一件青銅器“廠 +馬羌鍾”,其上銘文雲:“唯廿又再祀,廠+馬羌作戎,厥闢韓宗融率徵秦、迮齊,入長城,先會於平陰。……賞於韓宗,命於晉公,昭於天子”。此“唯廿又再祀”乃周威烈王二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即《史記》所載之三晉在周王命令下伐齊之事。《史記》記“田會以廩丘(山東鄆城西北)反”在周威烈王二十一年,三晉伐齊在下一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此正與銘文合,可見《史記》記載是正確的。從這兩個記載我們能看出這兩年,三晉合起來教訓了齊國,以報公元前413年,魏秦河西大戰之時齊背後偷襲之事;也爲了在東方擴張領土。可謂打完秦國,又打齊國。擊齊之後三晉的領土在東方得到極大擴張。

打完齊國給三晉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周天子正式冊封三家爲諸侯,《史記》載:“魏文侯二十二年(前403年),魏、趙、韓列爲諸侯。”從三家分晉這件事也能看出來,在從公元前419到公元前404年的這段時間內,三晉打秦、擊楚、滅中山、擊齊,取得了勝利,領土得到極大擴張,成爲名符其實的諸侯國,並且是極爲強大的諸侯國,又奉周天子之命擊齊,周天子不得不封其爲諸侯。

第三個階段是從公元前401年到公元前391年,三晉在稱侯之後, 魏韓合作打楚,以爭奪鄭國。前401年、前400年“三晉來伐楚,至桑丘(河南濮陽縣城東南18裏)”。而秦國又乘機在背後偷襲,前401年“魏文侯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山西垣曲縣東南古城)。”不過此時魏國作戰的重點在於楚國。前399年,魏文侯二十六年,“楚歸榆關(今河南許昌西南榆林鄉)於鄭。”前393年“魏文侯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今河南延津縣北十五里)。敗秦於注(河南汝州)。”而前393年楚又乘機攻打韓國“伐韓,取負黍(山東鄆城西北)。”這個階段韓魏合作打楚,與楚爭奪鄭國的土地,而秦國乘機在背後襲擊魏韓,對韓魏形成威脅,前391年,“秦伐韓宜陽(今河南宜陽縣),取六邑。”這一年之後,爲了遏制秦的東擴之勢,韓魏與楚休戰,而與秦展開了大戰。秦國爲對抗三晉,聯合齊國,於是形成三晉對齊秦的局面。

第四個階段從公元前391至前389年,三晉同時在東西與齊秦作戰,重點在西線,魏與秦爆發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大戰。前391年,秦攻打韓都宜陽,佔六邑。前390年,秦齊聯合伐魏“齊伐取襄陵(河南睢縣)。(秦)與晉戰武城(今陝西華縣東),縣陝(今河南省陝縣 )”。魏文侯三十六年(前389年),魏國與齊和解(《史記》載前389年齊與晉衛會濁澤),單獨對付秦國“秦侵陰晉”。《吳子》載:吳起以五萬勝秦五十萬大軍,魏國取得對秦戰爭的勝利,老秦人又被魏國擊回到河西以西。此戰之後,至魏文侯三年後去世之前,各國相對和平。在魏文侯的最後一年,魏文侯三十八年(前387年),魏伐秦,秦敗魏武(城)下,魏得秦將識。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爲武侯。”

通過對秦一系列的用兵,也確實有成果,取得了河西之地。但魏國發覺取得河西之地,對魏國的富強起不到多大作用,這個地方大部分是山地,太窮了。再往西進攻,秦是拼了老命不讓的,關中之地是秦國惟一的經濟來源,也是秦國當時唯一的糧倉,關中丟了,秦國也就完了。並且秦還在不斷的反攻,因爲對於秦來說,河西尤其是函谷關是秦國的外大門,秦國是不想讓魏國佔了大門,什麼時候想打自已就來打的,秦國人是睡不着覺的,尤其是秦國的國君和貴族們。而魏國的目的不僅是佔有河西,是要滅秦,但打了這麼多年,魏也發覺是滅不了秦的。一方面是由於秦國的強大和頑強,老秦人的英勇和愛國,另一方面是因爲魏爲“四戰之地”,每當魏國打秦國的時候,楚國或是齊國就要在背後偷襲一下。魏國就得分散兵力,而不能滅秦。東方,魏國在與齊、楚、中山國的戰爭中取勝,於是魏國開疆擴土,取得了不少地方,並且所得之地是大於河西之地的。並且東方之地要比秦河西更爲富庶,鄭、衛、宋、中山等小國也想對比秦好打敗,齊楚也沒有秦的頑強,於是魏文侯之後的魏武侯就把戰略進攻的方向轉向了東方,而向東方擴張必然會與韓趙發生矛盾,因爲此二國也在向東方擴張,三晉聯盟也就破裂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