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根據的事例+不嚴謹的論述+不科學的結論”,趙女士總結微信“僞養生”類信息的套路,“其實那些文章裏存在很多漏洞,稍加辨別就能發現破綻,但老年人還是很熱衷,其實是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過“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配合看似“專業”的名詞、“確鑿”的數據、“客觀”的實驗,讓他們產生焦慮和恐慌。趙女士朋友黃女士的媽媽平時很關注微信上的養生和“心靈雞湯”,爲此還添加了一些公衆號。

張家口新聞網記者 臧波 通訊員 張樹偉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銀髮族”學會通過網絡獲取資訊、進行溝通。但由於對信息缺乏足夠的分析辨別能力,他們時常被網絡謠言誤導,成爲謠言傳播的“易感人羣”。“我們家的微信親友羣裏經常有老人發一些健康養生、預防疾病的內容,甚至還有謠言。”市民張先生說,中老年人成爲微信朋友圈謠言的“轉發大戶”。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老年人癡迷“僞養生”,兒女該咋辦?

老人朋友圈頻現“僞養生”

“少鹽有時候真的會致命”“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電吹風用好了能治療鼻病”……張先生打開媽媽的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傳言令人眼花繚亂,讓他一聲嘆息。張先生是80後,前幾年,他爲退休的母親購買了一款智能手機,教會母親使用微信。爲了母親更好地與親友聯繫,張先生建立了一個微信羣。起初,母親只是跟親友們聊聊天、嘮嘮嗑。後來,張先生就常聽到母親說,某個大姨喫了微信上介紹的一個“偏方”治好了老胃病,某個舅舅通過微信上的“養生方法”治好了老寒腿,某個同鄉看到微信上介紹的鍛鍊方式祛了多年的病根。母親很心動,但張先生認爲微信上的內容真假難辨,不能全部都信,尤其是入口的東西不可輕易嘗試,但母親卻在“微信養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今年年初,張先生母親因爲胃息肉接受了微創清除的手術。術後,她感到胃部總有燒灼感,親友們熱心不已,紛紛推薦一些關於養胃方法的鏈接。張先生母親一下收到了十幾條微信信息,挑選了兩種操作簡單的方法,製作起來。“我記得一個方法是用白醋泡薑片,一天喫三頓,一頓喫兩片薑片。另一個方法是喫生的紅皮花生,一天喫十幾顆。”微信上介紹的方法很籠統,也沒有適用人羣和食用禁忌,就連用量都介紹地很模糊。張先生母親估摸着喫了一週,感覺胃裏更不舒服了。張先生趕緊帶母親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他們,剛做完手術的病人並不適用這類方法,會刺激胃部,應該以好消化的食物爲主,不要偏聽偏信。張先生的母親纔不再喫這些偏方。

市民趙女士也常常收到長輩們轉發、推送的“僞養生信息”,趙女士的媽媽甚至還用丈夫的手機轉發給同事們。剛開始,趙女士父親並不知曉這件事,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同事給他打來電話:“老趙啊,咱們接受教育多年,你怎麼還信微信上說的那些偏方呢,可不能瞎喫,別沒治聾反而治啞啦。”趙女士父親一頭霧水,在知道緣由後覺得很沒面子。

“無根據的事例+不嚴謹的論述+不科學的結論”,趙女士總結微信“僞養生”類信息的套路,“其實那些文章裏存在很多漏洞,稍加辨別就能發現破綻,但老年人還是很熱衷,其實是抓住了老年人害怕衰老和生病的心理,通過“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語言,配合看似“專業”的名詞、“確鑿”的數據、“客觀”的實驗,讓他們產生焦慮和恐慌。”

微信圈裏頻頻轉發謠言

趙女士的朋友圈不僅轉發養生偏方,還轉發一些謠言。這些謠言多用誇張、驚悚的語言吸引老年人,所列事例虛假,論述極不嚴謹,結論也不科學。但很多父母一看,覺得很有道理,就照搬轉發。

“幾個阿姨常轉發一些推送幾個羣就能保佑家人身體健康或有好運的謠言,不轉發幾個羣就會發生不好的事等等,我媽常常轉發給我和妻子,並督促我們轉發出去。”趙女士說。有一次,趙女士的母親轉發給她一則消息求擴散,說轉發四個羣就可以保佑家中小孩不生病,不轉發就會帶來病痛。這則信息已經有些惡毒了,令趙女士很憤怒。自然,她也沒有轉發。趕巧,幾天後,趙女士3歲的女兒患上病毒性感冒,發燒兩天不退。趙女士衣不解帶地照顧孩子。這時,趙女士母親得知外孫女生病了,給趙女士打電話埋怨起來:“都是你們不轉發那條微信,現在轉發還來得及。”這令趙女士哭笑不得。

“我媽媽是高中畢業,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在面對這些微信謠言時卻失去了應有的判斷。這不僅僅發生在她和身邊的親友團身上,我與朋友們交流後知道,還有很多老人也是這樣的,以訛傳訛,令人難以置信。”趙女士說。

趙女士朋友黃女士的媽媽平時很關注微信上的養生和“心靈雞湯”,爲此還添加了一些公衆號。黃女士媽媽看到“有用”的信息就推送給黃女士和其他家人,使用微波爐致癌、有人組團拐賣小孩、喝咖啡致癌……內容大多和安全、健康相關,黃女士不得不開通了家庭羣的免打擾功能。黃女士說:“有一些內容已經被媒體曝光,證明是假的,老人們還在轉發。”

記者劉先生親友羣的微信聊天記錄上看到,緊急通知傳播給家人、這種丸子喫不得等各種各樣的轉發內容充斥其中,發言的大都是家中老年親友,年輕人都默不作聲。“我和表姐表弟私下裏都討論過這件事,沒辦法,說服不了,老人們有時很固執,特別難溝通。”

“微信上的東西看着都挺有道理,反正多信點沒壞處,我就轉了,主要給女兒看,希望她平時能夠多多關心身體。”像黃女士媽媽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在採訪中,幾乎平時經常轉發這些“謠言”的中老年人都表示,轉發的目的主要是給兒女看,“小心點總是好的。”

缺少關愛希望健康長壽

記者就此現象採訪了張家口學院心理學教師郭麗娜,郭麗娜表示,騰訊研究院曾於2018年發佈《吾老之域》報告,報告顯示,老人最愛使用微信的社交功能,其中語音聊天佔比最高,達到95.8%,而會使用支付功能的只佔一半。以往的認知中,老年人往往是“朋友圈謠言”的受害者,不過報告中顯示,老年人辨識信息可信度的能力也並沒有一般想象中的那麼差。老年人知道一些內容是不可靠信息,但仍要轉發給親朋好友或朋友圈,這是因爲他們想借此表達一種關心或是對自身健康的焦慮。

報告中體現出的另一個情況是,大多數年輕人只教會了父母怎麼收發紅包,卻沒教會他們如何選擇關注公衆號。這也是老年人在選擇關注內容時很被動,陷入微信公衆號圈粉營銷的套路後,不會取消關注的原因。

郭麗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認爲,人都有生理、安全、歸屬與愛、自尊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老年人在當前年齡段,由於已經退休,大部分離開了工作崗位,因此對於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已經不再關注,反而對於自身的生理、安全和歸屬與愛的需求上升,這一階段的老年人更加關注自己的生理健康、安全以及歸屬感,因此他們的注意力從工作家庭和撫養子女中抽離出來,開始關注自身健康。老年人進入了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難免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與無助,覺得人生短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會格外的關注。因此,對於一些養生和健康相關的話題就會當做生命的救命稻草,希望讓自己能夠健康長壽。

另一個原因是,這些老年人的子女大都工作繁忙,對父母的關注時間很少,老人也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會影響子女的工作,給子女增加負擔,擔心自己身體狀況會拖累子女,因此也讓老人不敢生病,不願生病,希望不影響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此外,子女對於老人關愛不夠,老人轉發一些健康養生的話題文章給孩子也是想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與子女建立聯繫,畢竟老人與子女的共同話題在年輕人眼裏覺得越來越少。其實也是老人的一種投射心理,即我關注你的健康,你也應該關注我的健康。此外,老人的空閒時間較多,可以從事的業餘活動較少。

對於微信等公衆平臺上常出現的謠言和“僞養生”知識,郭麗娜說,網絡的迅猛發展,讓智能手機走入了千家萬戶,對於那些熱衷於養生的父母們來說,不妨多瞭解一些醫學常識,不要一看到養生文章就盲目跟從。老年人要樹立正確科學的健康理念,宣傳積極的養生觀念;要想徹底遏制這種亂象,還需要做子女的多多陪伴和交流,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注,關心老人情感需求,加強交流;鼓勵老年人蔘加一些老年活動課堂,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不要散佈一些謠言和僞養生知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