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國際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12.7%至223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達到43.9%,實現了海外業務佔比的新高。

  小米提價蠢蠢欲動。

  2月20日,小米高調發布了“堆了太多料,製造和研發成本相當高”的最新旗艦小米9,小米創始人雷軍直言:“這可能是小米旗艦最後一次定價在3000元以內。”但雷軍同時強調,小米永遠不會放棄性價比,會堅持緊貼成本定價的策略。

  “小米式”提價背後透露出來的新策略頗令外界關注。

  早在小米9發佈前夕,雷軍及小米高管便在微博(美股WB)上預熱多時,小米內部對於是否漲價曾爭論了很長時間,而外界亦紛紛預計小米9的價格將“站上4000元”。而從最終定價“意外”低於3000元來看,雷軍在提價決策上仍較爲謹慎,如何平衡市場與成本之間的微妙關係成爲小米麪臨的一大挑戰。而在業界眼裏,隨着技術迭代和產品性能與成本的同步上升,小米衝擊高端,將是一個勢在必行的過程。

  有意思的是,小米9的廣告語是“戰鬥天使”,而“戰鬥”,無疑成爲小米新一年的關鍵詞。2019年以來,小米展現出近兩年很少顯露出來的“狼性”:分品牌、衝高端、調架構、尋增長,殺氣騰騰,多頭並進。

  與之相對的,是小米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中跌至第5。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雷軍曾通過重整供應鏈,果斷補齊短板,成功帶領小米在2017年實現行業罕見的谷底反彈,並於去年立下“10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的豪言,而眼下,留給雷軍的作戰時間越來越少了。

  銷量承壓多端發力

  2018年的手機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形勢並不樂觀。

  IDC數據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機市場容量爲1.03億臺,同比下降10%,延續了第三季度的衰減態勢。具體到“TOP5”的頭部玩家,華爲、OPPO、VIVO位列前三並保持增長,而蘋果和小米則出現下滑,降幅分別爲19.9%和34.9%,小米亦從國內前4跌至國內前5。

  綜合去年全年的數據,小米的出貨量爲0.52億臺,同比降幅縮窄至6%,位列國內第四,排在OPPO、vivo、榮耀之後。而若將眼光放之全球市場,則出貨量前五爲三星、蘋果、華爲、小米、OPPO,三星、蘋果分別下滑8%、3.2%,華爲出貨量爲2.06億臺,同比增33.6%,小米出貨量爲1.23億臺,同比增長32.2%,OPPO則微增1.3%。

  由此可見,小米於去年第四季度的國內市場表現失利,但在全球市場仍能維持較強勁的增長勢頭。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解讀稱,主要是因爲紅米、小米分家調整了生產線,整個下半年沒有紅米新品發佈,導致收官銷量不理想。而這也可以解釋爲,是小米主動調整自身產品結構過程中一個難以避免的階段。

  實際上,在雷軍看來,5G到來之前的過渡期裏,是小米集團最關鍵的一段調整期,小米亟須調整好自身的內部矛盾。

  其中,一大目標就是利用品牌拆分,在兼顧性價比優勢的同時往中高端領域進行穩步擴張,爲迎接5G時代到來獲取足夠的競爭籌碼。

  今年1月初,小米就將紅米獨立出來,任命集團副總裁盧偉冰全權負責,並將紅米與小米品牌做了區分,對Redmi賦予了“高品質、死磕極致性價比”的定義。新品Redmi Note7的銷量也不負所望,首銷一個月就達到100萬臺。對於小米品牌,雷軍坦言,就是聚焦“創新、黑科技、極致體驗,同時只要保持性價比就行了”。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小米9銷量符合市場預期,則“緊貼成本的定價”的價格設定原則,就會爲小米未來推出真正符合行業平均價格水平的高端機破除障礙。

  時代週報記者瞭解到,此次小米9的價格有所提升,主要是源於成本上漲;一方面是元器件價格的普遍上漲,另一方面,小米9導入了更多先進技術和工藝,採用了用料十足的器件。例如,全球首發的高通驍龍855比驍龍845貴20%;索尼相機模組貴了30%。屏幕指紋比後置指紋貴2倍。此外,小米的研發投入也在不斷加大。去年前三季度,小米的研發投入超過了40億元,而且還在不斷加碼。

  雷軍在小米9發佈會後的採訪中談到,光是AI技術,小米就有1500人的工程團隊,相機部門也有幾百人的工程團隊。小米員工23000人左右,工程師團隊有上萬人。小米在研發投入、產品精細度,每一個角度都下了巨大的功夫。

  而通過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近兩年,小米手機從傳統的中低端印象逐漸發展成爲一家高中低端手機線完整的互聯網生態企業。小米MIX、小米系列和紅米系列三大類分別覆蓋高中低端市場,黑鯊、美圖、POCO分別在遊戲用戶、女性用戶、海外用戶的垂直賽道上發力,共同形成了小米的多品牌矩陣。

  三度調整架構

  2月18日,小米集團發佈了《手機部與平臺部組織調整及任命通知》,引發外界關注。因爲自去年7月上市至今,小米已經進行了三次架構調整。

  根據最新調整,小米手機部成立參謀部,任命朱磊爲參謀長,負責手機業務銷售運營、業務經營分析、成本覈算等業務,向林斌彙報,產品成本部併入手機部參謀部。手機部成立顯示觸控部,任命劉安昱爲總經理,向林斌彙報。手機部核心器件部併入硬件研發部。同時,成立獨立的音頻(Audio)核心器件團隊。

  去年9月,小米成立了組織部和參謀部,聯合創始人兼高級副總裁劉德、王川分別擔任組織部長和(港股00001)參謀部長,同時改組電視部、生態鏈部、MIUI部和互娛部等四個業務部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並讓一大批80後年輕幹部走向戰場,攻城拔寨。去年12月,小米又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爲中國區,王川兼任中國區總裁。

  對於組織架構的調整,雷軍回應稱,自己和小米所有高管都沒變,還在堅持超扁平化的管理,過去一週的微博發佈會絕大多數內容都是自己親自寫的。雷軍還指出,小米已經有2.3萬員工,人力資源確實進行了人才梳理,此舉是爲了管理升級,今年還會巨資投入人才管理培訓,對不同級別的幹部採用不同級別的培訓方式,給不同級別的工程師和專家不同的福利和激勵。在雷軍看來,這絕對是小米整體管理升級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一個2.3萬人的公司,如果不做這些管理升級的話,將來很難進化到管理超過10萬人的團隊。”早在今年年會上,雷軍就曾坦然指出,必須化解小米高速發展的速度與當下管理能力之間的矛盾。小米想要在競爭的下半場持續保持創新性和戰鬥力,就必須在制度設計、組織架構和調兵遣將上進一步進化。

  亟待二次反彈

  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曾憑藉42%的增速成爲增幅最猛的國內廠商。彼時,帶領小米重回巔峯的雷軍訂立了小米的新目標:10個季度內,國內市場重回第一。如今時間過去一年,拆品牌、衝高端、調架構、尋增長,變革毫不含糊,殺氣騰騰主動走出舒適區的雷軍能否二度逢春,打贏新的一場翻身仗?

  海外市場和AIOT戰略,將成爲戰略調整後小米未來的增長支柱。

  在2019年小米集團年會上,雷軍宣佈啓動了“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並宣佈將在未來的5年內,持續在AIoT領域投入累計超過100億元,“ALL in IoT”。雷軍指出,IoT就是萬物智慧互聯,就是超級互聯網,贏得了AIoT,小米就贏得了未來“硬件+互聯網”。 雷軍的規劃中,小米“手機+AIoT雙引擎”由“1+4+X”的戰略產品組合,1代表小米手機,4代表小愛音箱、路由器、電視、筆記本4個戰略級產品,X代表豐富的生態鏈產品矩陣。

  目前,小米已成爲全球最大的消費物聯網平臺,構建出初具規模的IoT帝國。截至2018年11月,小米IoT平臺現已連接了1.32億臺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支持超2000款設備。其中,小愛音箱已成爲小米AIoT的戰略樞紐產品,累計銷量已超過900萬臺,用戶累計喚醒超過100億次,

  雷軍在小米9會後的採訪中談到,過去一年小米在海外市場發展迅速,目前在印度第一,印尼第二,去年開始死磕歐洲,目前已經排到第四了。

  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國際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12.7%至223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達到43.9%,實現了海外業務佔比的新高。

  “今年小米海外的工作重點是一定要拿下歐洲,美國可以先放一放。去年,小米海外業務營收佔比43%。很快,海外收入會超過中國收入。”

  與此同時,小米在新零售佈局上斬獲頗豐。2016年小米開始佈局線下小米之家後,線下直銷和各種分銷渠道加速鋪設。截至2018第三季度,中國大陸小米之家達到499家,授權店網點超過1100家,小米天然的“線上價=線下價”所產生的渠道勢能將逐步進入釋放期。這種集傳統線下零售和線上零售優勢於一體的方式,有望幫助小米觸及線下零售萬億市場藍海。

  西南證券研究院劉言分析指出,小米起初以互聯網思維經營手機業務,超高性價比形象深入人心,目前通過“多賽道+海外市場”同時擴張,有望打開小米新的增長空間。

  西南證券發佈的《全球科技行業專題報告》指出,未來IoT物聯網是互聯網的終極形態,智能家居的語音交互會帶來大規模智能家居設備的換機潮,隨着AI技術的不斷成熟,AI賦能下的IoT設備與平臺爲用戶帶來更加便捷、完整統一的體驗,以家居物聯網爲導向的消費級IoT將成爲小米未來業績高增的新動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