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仙芝消滅石國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復,爲了對抗高仙芝的進攻活動,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準備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年),從安西出發,準備先發制人。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爲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

怛邏斯戰役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比較著名的,是中國鼎盛時期(大唐)真正對外的一場大戰。但是,由於這場戰役是以失敗而告終,並且由於這場戰爭的失敗,古老的“絲綢之路”至此中斷並消失,所以歷史教科書上宣傳的不多。

既然說到了這場戰役,那麼就從客觀的角度來聊一聊:

這場戰爭的背景、起因

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擴張、侵略的。所有的所謂的“擴張”都是因爲被那些“夷族”騷擾得火冒三丈纔不得已出兵滅掉以絕後患。唐朝也是如此。唐朝經營西域,也是因爲不堪突厥騷擾而憤起還擊。(史學家都是這樣講的)

在貞觀四年(630年),驚才絕豔的不世名將李靖,僅僅以三千之衆,奇蹟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後在另一位大唐名將李世績的配合之下,一舉將東突厥徹底消滅。東突厥汗國(就是今天的“東突”)納入中國版圖。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軍隊作爲先鋒,開始經營西域。

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國臣服於唐朝之後,唐朝又於貞觀十四年攻滅了西域上的絆腳石高昌國,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護府。此後唐朝連續剿滅了焉耆、龜茲、疏勒、于闐等二十幾個不聽話的西域小國,建立了以安西四鎮爲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當時的安西四鎮爲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護府則座落在龜茲鎮。

隨着大唐帝國的興起,同時代也有兩個強國正在悄悄崛起,一個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吐蕃帝國,還有就是中東崛起的阿拉伯帝國。這兩個國家同唐帝國成爲了這段時期西域歷史的主角。

紅框標註爲安西四鎮:龜茲鎮,疏勒鎮,碎葉鎮,于闐鎮

【 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 】

吐蕃侵略安西都護府

先由吐蕃談起,安西四鎮的興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覬覦,吐蕃於公元670年唐高宗鹹享元年對安西都護府發動了第一次攻擊,拉開了兩國爭奪西域的序幕。此後唐朝與吐蕃在四鎮幾番爭奪,四鎮數度易手,終於唐朝在公元692年武周長壽元年(武則天時代),由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聯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鎮的爭奪戰終於暫時告了一個段落。

黃色區域爲吐蕃

從唐高宗到武則天這62年間,唐朝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連續不斷的拉鋸戰,終於將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業維持住了。時間流逝,終於到了玄宗皇帝的時代,唐朝的國力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玄宗皇帝時期達到了頂點,而玄宗皇帝也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皇帝,他並不滿足於只是作一個守成的君主。於是在他的領導下,唐朝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用兵。此時的阿拉伯帝國也已經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行列,西域終於變成三個大國之間的角逐。

阿拉伯 吐蕃 唐 形成鼎立局面

由於國力的強盛,在西域方面優勢開始向唐朝一邊傾斜,吐蕃在西域的擴張受到連續挫敗。

吐蕃聯合阿拉伯打大唐小弟

開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與大食共同立了阿了達爲王,發兵攻打唐朝屬國拔汗那國。監察御史張孝嵩與安西都護呂休率旁側戎落兵萬餘人,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奪得中亞重要的屬國拔漢那,威振西域。

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率疏勒副使張思禮以步騎四千救援,大敗吐蕃軍。

【 阿拉伯帝國踏出邁入中亞的步伐 】

而阿拉伯方面,被阿拉伯人稱爲“列王之父”的阿卜杜勒的任命之下,哈查被任命爲掌管東方的最高權利者,在他的領導下,阿拉伯的疆域向東方獲得了極大的擴張,由於垂涎中國的富庶,他應許他的兩個大將之一,穆罕默德和古太白,誰首先踏上中國的領土,就任命誰做中國的長官。於是古太白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亞地區,而穆罕默德征服了印度的邊疆地區,但是他倆都沒有能跨過中國的國界。

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版圖

在開元三年和開元五年阿拉伯對中國的戰爭均遭到失敗之後,阿拉伯仍舊執着地向中亞進行擴張。由於地理上的巨大優勢,更因爲唐軍這個時期在青海和吐蕃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無暇顧及西域,阿拉伯的影響力慢慢的體現出來,軍事加上宗教的影響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屬國紛紛倒向了阿拉伯一邊。爲了對抗阿拉伯在西域擴張。

開元六年(718年)大食將加拉赫統兵北征,於“河中北部得勝,並己準備侵入中國領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纔好不容易得救。

開元十二年(724年)葉齊德二世歿,希沙木繼爲哈利發(元首),再遣穆斯林攻東拔汗那,圍其都渴塞城,爆發渴水日之戰,大食軍大敗,後衛主將戰死,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

大唐的中亞代言人

唐朝利用突騎施給了阿拉伯相當沉重的打擊。(突騎施是一個突厥族的部落,可汗名叫蘇祿,在中國很有名。中國以前拍過一個電影。這突騎施受了唐朝的安撫,一心一意爲唐朝打了好多仗)。

突騎施深深地滲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726年,突騎施爲防衛骨咄(帕米爾以西)而與阿拉伯人交戰。這一段時間,突騎施在中亞是作爲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現的。突騎施敗亡之後,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終於在此時登場了。

高仙芝揚名中亞

高仙芝,出身於將門之家。二十餘歲時即拜爲將軍(跟他爹的官職一樣大(班秩相同))到了開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與之聯姻,由於小勃律地處西域要衝,小勃律的轉向使得西域諸國向唐朝進貢的通道被堵死,於是“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在天寶六載(747),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爲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長途遠征。高仙芝行軍百餘日,從安西出發,經過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翻過蔥嶺(今帕米爾),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此時吐蕃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獲得戰馬千餘匹,衣資器甲數以萬計。吐蕃在小勃律的屏障被高仙芝拔除了。

天寶八載(749)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此王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遂於翌年二月擊破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爲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誌着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爲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高仙芝在庫車駐地上,其行爲儼然是中國在中亞的總督。

當年城鎮要塞遺址

先下手爲強

就在高仙芝忙於對付吐蕃的時候,阿拉伯的國內發生革命,在750年4月26日攻陷首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中國稱之爲黑衣大食)建立了。在初步解決了吐蕃方面的問題之後,高仙芝開始採取手段對抗阿拉伯的勢力,

前文已經提到,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之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爲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以石國(昭武九姓之一)無蕃臣禮節爲由,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其實這場戰爭的實質是爲了打擊阿拉伯在中亞的勢力.

攻其國實乃同大食重新爭奪河中。志在利用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亂的幹載難逢良機。剪除大食羽翼。逐步規復唐朝在嶺外地區的政治主權。天寶十載(751)正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突厥酋長、石國王、師王,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可見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確已取得了初期的勝利。

高仙芝旨在恢復唐朝在河中地區勢力的行動自然會遭到阿拉伯帝國的反擊,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終於在天寶10年(公元751年)爆發。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唐朝要恢復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則必須擊敗唐朝。

必將碰撞的兩大帝國

【 戰役前的實力對比 】

雙方兵力

唐朝方面,主將是高仙芝,副將爲李嗣業,,兵力爲安西都護府二萬漢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高仙芝時代,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怛羅斯之戰居然出動安西都護府八成以上的兵馬,說明這次高仙芝是下了血本的,也是對即將和阿拉伯的大戰有心裏準備的。唐軍雖說是馬步混合部隊,但是唐軍的步兵均有馬匹,平時以馬代步,作戰的時候才下馬作戰,戰鬥力極爲強大。阿拉伯方面的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AbuMuslim),手下大將爲齊雅德;薩里(ZiyadibnSalih),兵力爲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錫爾河流域的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十五萬上下。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聯軍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的。在素質方面,呼羅珊是是阿拉伯歷代經營的軍事重鎮,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羅珊騎兵的素質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翹楚,都是精銳。

七世紀時阿拉伯士兵的武器裝備

地理因素方面

觀察地圖以及結合史書我們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深入七百餘裏”,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等方面佔了絕對的優勢。

武器裝備對比

唐軍步兵均用陌刀,威力極大,列陣而出則“如牆而進”,肉搏時候威力不減,史載李嗣業用陌刀肉搏“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騎兵方面則是輕重騎兵結合,一般使用馬槊,在近身肉搏時候則是用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樣大刀”。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爲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爲以明光鎧爲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唐朝軍隊在武器上最大的優勢是擁有成熟的弩,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由於高仙芝在與阿拉伯大軍對戰之前曾經圍攻怛邏斯城,我們有理由推測高仙芝還使用了車弩,也就是後世所稱的牀弩。馬匹方面阿拉伯人佔了絕對的優勢,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這是唐軍所不能相比的。

阿拉伯馬是世界上古老名貴的馬種

一觸即發的大戰

高仙芝消滅石國之後,中國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復,爲了對抗高仙芝的進攻活動,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準備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之後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年),從安西出發,準備先發制人。

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天的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附近展開了決戰。在高仙芝的指揮之下中國人是極其善戰的,靠着步兵的強弓硬弩,高仙芝曾經佔有很大的優勢,中國騎兵一度完全壓制了阿拉伯騎兵,但是由於阿拉伯聯軍數量極多,高仙芝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

恆邏斯城 今哈薩克斯坦南部城市

戰鬥進行到第五天,形勢突變,中國軍隊戰鬥到傍晚之後,葛邏祿(Qarluq)僱傭兵突然叛變,他們從背後包圍了中國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繫。而阿拉伯聯軍乘中國軍隊由於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叛變而暫時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突擊中國軍隊的中心,於是高仙芝終於潰敗,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只剩下數千人逃出生天。在收攏殘兵之後驍勇的高仙芝並不甘心,依然想進行一次反擊,但是在副將李嗣業的勸說之下終於放棄。由於對中國軍隊在怛羅斯戰役中表現的驚人戰鬥力所震撼,阿拉伯人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鞏固了他們在中亞的霸權而已。

在怛邏斯戰役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唐朝與阿拉伯之間的關係,並未見受到此戰的顯著影響,阿拔斯在對華關係方面上與前朝沒有什麼改變。以下爲怛羅斯之戰後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來華的17次記錄,自戰後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來朝,僅753年就來了四次,見於《冊府元龜》記載者有。

後來阿拉伯軍的主將阿布功高震主而被謀殺,手下大將齊雅德也被處死,其餘部於是叛亂,呼羅珊陷入混亂,阿拉伯忙於平亂,對於遙遠的中國已經是有心無力了。而中國方面由於安史之亂,國力大損,也只能放棄在中亞與阿拉伯的爭奪。

阿拉伯帝國對中亞統治改變了該地區的歷史,中亞人在以後的時間裏,逐漸成了穆斯林,成爲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並一直延續到現在。怛羅斯之戰產生了戰爭雙方都意想不到的重大影響。此戰後,有不少被俘虜的唐軍士兵來到了阿拉伯帝國,他們中間不乏優秀的能工巧匠,這些工匠把中國先進科學技術傳授給了阿拉伯人,促進了阿拉伯帝國科學文化發展。阿拉伯人又將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傳入西方,推動了中亞與西方的發展與進步。

自此一役鮮有中原王朝再次踏足中亞地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