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返樸

周忠和/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與“技術”兩者的聯繫在哪兒都不容置疑,恰恰是兩者的區別,在中國或許更值得強調。

在中國的語境中,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中國科技”或“中國科技界”,很少使用“中國科學”或“中國科學界”。把“科學”與“技術”分開說,似有分割兩者的嫌疑,然而兩者的聯繫在哪兒都不容置疑,恰恰是兩者的區別,在中國或許更值得強調。100年前,作爲中國新文化運動旗幟之一的“賽先生”,隨着“五四運動”的興起,幫助科學在中國大地萌芽。然而時至今日,科學在中國這片大地是否紮下了根,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鑑於此,本文將側重從中國科學界的角度,談談2019年值得關注的十件事兒。

01 說不盡的評價制度

在科學共同體的努力推動下,2018年科技評價制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反四唯”之風吹遍祖國的各個角落。社會各界的努力有目共睹,令人欣喜。然而學術生態的改變非一朝一夕之功,期待立竿見影的效果顯然並不現實。在重視人才的幌子下,人才帽子不僅未見貶值,似乎還愈發受到熱捧;國家獎勵制度的改革最多也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評價制度改革任重而道遠,2019年將會有哪些進步?

02 基金委改革即將起步

經歷了2018年初與科技部的合併 [注],科學界最爲關切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能否保持應有的獨立性。令人欣慰的是,基金委似乎依然還是原來我們熟悉的基金委。不僅如此,新一屆的基金委還大膽推出了基金改革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三大清晰的改革方向:資助導向、評審機制和學科佈局。其中第二項改革內容與科技評價制度的改革遙相呼應。基金委2019年改革試點即將隆重推出,更多舉措令人期待。

(注:2018年3月,國務院頒佈機構改革方案。方案第八條爲: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將科學技術部與國家外國專家局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作爲國務院組成部門。科學技術部對外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改由科學技術部管理。)

03 民間力量承載期盼

由民間發起的“未來科學大獎”已經評選三次,社會影響日益擴大。中國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的西湖大學正式成立,承載了太多的期盼。由騰訊基金會投入10億元人民幣發起的“科學探索獎”2019年將推出首批50名受資助的青年科技人員。這種由“科學家說了算”的評審方式會評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會不會對官方的評獎體系形成衝擊?又會不會成爲另外一頂被高校認可的高價帽子?無論如何,中國的科學發展無疑需要更多來自民間的力量。

04 國家實驗室能否打破寂靜

近年來,中國科學界對國家實驗室的建設給予了頗多關注,但其發展現狀仍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箇中緣由恐怕非局外人所能說清。另一方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規模與格局已多年未變,怪不得有人說這有點像擠公共汽車:“沒上車的希望擠上車,上了車的不希望再上人。”最新公佈的2019年科技部黨組一號文件中提到要“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如何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否適當增加一點規模?

05 航天與大科學裝置在前行

中國航天今年將再迎高密度發射。其中,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將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行星與地球科學家能否依靠這些寶貴資源,提出重大的科學問題?

上海的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科學城以及深圳、合肥等地將有一大批大科學裝置(如上海光源二期、北京光源等)建成或者開工建設。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體現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大科學裝置必然對開放與科研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們又將如何助力中國科學騰飛?

06 中美關係影響幾何

自從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科學界的發展就離不開外部世界。2018年,中美關係磕磕碰碰,經貿爭端牽動全球經濟。這之中,高技術的競爭無疑是繞不開的話題,本該沒有國界的科學交流也不幸中槍。中美關係的發展對2019年中美科學交流將會產生什麼影響?

07 科學出版路在何方

就在中國科技期刊還在一直苦苦探索自身發展的同時,2018年我們聽到的最好消息是:歐盟強力推出科技文獻開放獲取政策(“S計劃”),中國表達了堅定的支持,然而反對與質疑也如期而至,就連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Marcia Mcnutt(2019,PNAS)也表達了對“S計劃”對學會出版期刊衝擊的嚴重擔憂。2019年,開放獲取能否獲得更多國家的支持?國際期刊出版巨頭會如何應對?中國的支持如何變爲具體的舉措?中國科技期刊能否借勢改革、發力,在巨頭的夾縫中求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08 科學道德與倫理建設永遠在路上

過去一年可謂喜憂摻半。科研不端行爲日益受到關注:動真格的處理有之,不痛不癢的處理亦有之,其中當然少不了更多“家醜不外揚”的中國式的和諧與庇護——無論如何我們離“零容忍”的目標顯然還差之甚遠。“賀建奎事件”再次敲響了科學倫理的警鐘,問題真的很緊迫,而且就在我們身邊。面對技術發展帶來的科學倫理與社會文化的挑戰,科學共同體與社會各界都尚需努力。

09 科學精神與文化大討論

過去的一年,有關科學精神的討論此起彼伏,年底時中國科協與北京大學共建成立了“科學文化研究院”。2019年,中國將迎來建國70週年和“五四運動”100週年。科學精神與文化的討論還將受到社會更多關注。我們期待這樣的討論能夠助力國民科學素質進一步提升。

10 科學傳播與科學謠言之爭

科學與謠言本是對頭,不幸的是,科學謠言卻披上了科學的外衣,如同病毒一般形影不離,甚至還傍上了科學發展的快車。各類謠言榜、闢謠榜如同抗生素,前赴後繼,卻怎麼也打不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魔咒。科學共同體如何應對這樣的尷尬?雖說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是關鍵,科學傳播工作者是否也應當反思,在充分享受了新技術帶來的傳播便利的同時,是不是也要先給自身“消消毒”,返樸歸真,不給科學謠言以生長的土壤。

以上羅列十條2019年中國科學界值得關注之事,純粹爲一管之見,順序無輕重之別。在既辭舊歲,初入新春之時,寫下這些也算是對今年科研界美好生活的些許期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