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論習慣的養成丨高科技助攻,讓垃圾分類更容易)

【編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城市新時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評論部推出“論習慣的養成”,每天一篇,評論員、志願者、大學生、小學生,小區業主,記錄親身經歷,分享小訣竅,吐槽小煩惱,傾聽真民聲,尋求好建議,讓垃圾分類從陌生變成習慣。

高科技助攻 讓垃圾分類更容易

進入7月,上海垃圾分類,從線上熱門話題正式成爲線下的市民日常。

此前幾個月,政府做了大量的知識普及和設施設備完善工作,媒體也進行了方方面面的宣傳報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居民在實際操作的初期,還是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小困擾。目前,小區和街道多派專人在固定時段“蹲守”垃圾桶,進行指導。這種做法夠直接,效果也看得見,但也存在耗費較大人力成本等問題。

這就需要科技來助攻了。在一些小區和街道,智能垃圾箱已上線。閔行區普樂路425弄普樂二村小區裏,設立了上海首個“八分類”智能垃圾箱房門禁系統。這個系統集身份識別、信息屏幕、端口掃描、監控攝像、聯網控制等功能於一身,可以有效識別垃圾的種類,提高分類準確率,還能實時監控垃圾投放現場,提高垃圾分類的效率。不僅避免了對垃圾分類志願者的依賴,也賦予了居民更靈活的投放時間。在上海,已經有數百個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小區上線了這種智能垃圾箱。

另據上海大調研報道,在虹仙居民區,去年底引入了一套植物酶除臭設備,使用除臭、殺菌氣化系統,由噴淋系統進行噴灑,有效解決了垃圾中轉站異味大的問題。

我們總說“科技改變生活”。它改變的可能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生活理念。當然,科技永遠是輔助,設置智能垃圾箱真正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讓每一個人都形成垃圾分類的習慣,讓垃圾分類標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主動地、更有效地進行垃圾分類。

有種說法稱,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相信在《條例》的嚴格要求下,在智能硬件的助攻下,在全社會日益形成共識的氛圍中,上海市民將以實際行動和努力,早日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讓生活家園更加乾淨優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