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典禮上,孫中山給操場上的青年學生以及軍校教官做了一個多小時慷慨激昂的演講:“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1965年8月15日,是日軍戰敗20週年的日子,日軍退役中將吉田撰文稱:“中日之戰日軍之敗,是由於統帥部對中國二十萬受過黃埔軍校教育之軍官的英勇愛國力量,未有足夠的評估。”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對黃埔精神大爲讚歎:

“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在於以黃埔軍校中青年軍官階層爲主體的戰鬥意志。歷次會戰中,他們是主要戰鬥原動力。黃埔軍校教育之徹底可見一斑……中國的槍炮打不贏我們,主要是黃埔精神打敗了我們!”

黃埔——黃埔精神之花永遠綻放

1924年6月,黃埔軍校成立儀式


黃埔精神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它源自何處?這一切還要從孫中山一系列革命活動的失敗說起。

自袁世凱倒臺以後,北洋軍閥各勢力之間混戰不停,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孫中山先後發動了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均告失敗。他逐漸意識到,只有建立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軍隊,才能在衆多軍閥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在這一期間,孫中山逐漸形成組建屬於自己的軍事隊伍、培養自己的軍事人才的念頭。

於是,孫中山決定在廣州創辦一文一武兩所學堂,一所是國立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另一所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黃埔軍校。

黃埔——黃埔精神之花永遠綻放

今日中山大學前的牌坊


這所軍校在建立之初,經歷了一系列的波折。首要的問題,就是軍校的選址。孫中山經過一番考察,把地址定在廣州西南方向的長洲島。早在清朝光緒二年,兩廣總督劉坤一就花了白銀八萬兩買下這個島上的船塢,辦起“廣東西學館”。之後張之洞又改其名爲“廣東水陸師學堂”,作爲中國第一所軍官學校。更重要的是,這個島上的土地開闊平整,又被江水隔絕,作爲專業的軍事訓練和講學地點,最合適不過。

其次便是缺乏建立軍隊和創辦軍事學校的經驗。1922年,孫中山與從蘇聯來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桂林會面時,產生了建立革命軍隊、創辦軍事學校的想法。次年9月,孫中山派遣蔣介石、張太雷和沈定三人組成的“孫逸仙博士考察團”訪問蘇聯,學習考察其軍事項目。

黃埔——黃埔精神之花永遠綻放

黃埔軍校舊址


出人意料的是,蔣介石從蘇聯考察回來後,徹底對蘇聯失去好感。原因是蘇聯堅持要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這讓作爲民族主義者的蔣介石不再信任蘇聯,他多次向沉迷於“聯俄聯共”孫中山表達不同意見,但是沒有獲得孫的認可。在向孫中山交了一份《遊俄報告書》後,蔣介石辭去了職務,將籌備軍校的工作交接給廖仲愷,獨自離開廣州,返回浙江奉化的老家。

此時孫中山籌備軍校的事務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但一現實的問題卻擺在了眼前,那就是他原來選定的軍校籌備委員長蔣介石遲遲未至。當時孫中山對他頗爲倚重並“稱兄道弟”,派他前往蘇聯學習經驗,也是爲了讓他在建設軍隊的過程中獨當一面。

1923年12月30日,孫中山用人心切,發電報給不肯前來就任的蔣介石:“兄此行責任至重,望速來粵報告一切。”隨後,孫中山又讓國民黨元老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等人連發6封電報,催促蔣介石前來廣州就職。

蔣介石接到電報後,在奉化溪口又待了兩週,直到1924年1月16日,在孫中山特使的當面勸說下,蔣介石纔回到廣州,向孫中山覆命。

1月24日,蔣介石就任黃埔軍校籌備委員長。之後,蔣介石沒有辜負孫中山的信任。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在一無所有的基礎上,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學校的各項建設。但此時他不會想到,這所軍校後來聚集了當時全國軍政各界的知名人士以及蘇聯的軍事專家,可謂羣賢畢至,英才輩出。小小的長洲島從此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有了這些自主培養的軍事人才,國民黨後來才能成功完成北伐任務,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黃埔軍校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招生。當時中國尚處於北洋軍閥割據的狀態,軍校籌備處面臨着隨時被圍剿的危險。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中,招生工作分三步祕密展開:第一步是地方初試,然後是跨省複試,最後在廣州舉行總複試。有資料顯示,此次招生從1200名考生中錄取了350人。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成功召開。孫中山帶着一份7000多字的稿件也專門趕到會場,給操場上的青年學生以及軍校教官做了一個多小時慷慨激昂的演講:“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

孫中山當場宣佈了軍校訓詞,後來被程懋筠譜曲,成爲沿用至今的國民黨黨歌

黃埔——黃埔精神之花永遠綻放

孫中山先生


在黃埔軍校的建設中,不能不提到蘇聯的大力支持,除了派遣軍事顧問外,他們的250萬盧布的開辦經費以及分爲六次支援的大批槍炮彈藥,有力地保障了軍校的訓練、軍隊的建立以及軍事鬥爭的順利開展。

對於這所新型革命軍事學校,孫中山對它寄予厚望且傾注了極大精力,在1924年6月至11月間,孫中山前後五次視察軍校工作,在思想建設、物質支持、方針政策等各個方面都給予了充分的指導和關心。

1924年11月1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倒了大總統曹錕,邀請孫中山北上商談國是。孫中山臨行前,最後一次來到長洲島,在軍樂隊的樂曲聲中,他發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講話:“本校學生能忍苦耐勞,努力奮鬥,必能繼續我之生命,實現本黨主義,今我可死矣。”隨後,他離開了黃埔軍校。極爲不捨的黃埔師生們紛紛列隊歡送,蔣介石登上即將出發的永豐艦,與孫中山話別。

1925年1月,孫中山抵達北京後肝病發作,被確診爲肝癌晚期。一直爲中國民主和平事業呼號奔走的孫中山先生,在彌留之際留下了“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言,這句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黃埔軍校師生。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吞併中國。就在舉國上下陷入危急關頭的時刻,不同黨派、不同政見的黃埔師生走到一起,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無數感天動地的壯麗篇章。

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以及中國軍事實力落後的現實,黃埔學子在歷次戰鬥中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淞滬會戰的指揮官胡宗南在戰後哀嘆:“黃埔軍隊幾乎全部打完了。”

毫不誇張地說,每一次戰鬥都有黃埔學子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黃埔第一期在抗戰中陣亡的有300人左右,第二期有200人左右,第三期有500人左右,第四期有700人左右,第五期有300人左右,合計共有2000人左右。這組觸目驚心的數字,意味着黃埔軍校畢業生總數的27%陣亡於抗日戰場,

以湖南這個抗日的主戰場爲例,全國抗戰一共有22次正面會戰,在湖南進行的就達六七次之多。爲了對湖南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日軍始終把三分之一強的侵華兵力部署在鄂粵二省,爲此黃埔師生在這一地帶拋頭顱、灑熱血,犧牲頗大。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某處戰場上,從中國軍人屍體上收集到的黃埔軍校畢業證章就達500枚之多。

到了戰略相持和主動反擊階段,黃埔將士與愛國官兵一起,頑強殺敵,浴血奮戰,取得了三次長沙會戰以及崑崙關、隨棗、上高、鄂西、浙贛、常德、湘西等關鍵性戰役的重大勝利。

黃埔——黃埔精神之花永遠綻放

蔣介石親臨崑崙關前線視察第5軍


在這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黃埔軍人在正面戰場上英勇拼搏,扛起抗日救國的大旗,無愧於中流砥柱的本色。他們馳騁沙場,取得了赫赫戰功,嬴得了中國人民的無限崇敬,特別是在兩次國共合作中,黃埔精神之花綻放的格外絢爛。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參謀長、曾擔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的葉劍英一針見血地指出:

“黃埔同學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是光榮而重要的。在抗戰中,只要30萬黃埔同學真正全部發揚黃埔精神,誰敢中途妥協?誰敢進行內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