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明皇在花萼楼上听到李峤《汾阳行》最后四句诗,悲戚而去,当时,他也许还心存幻想,因为毕竟有哥舒翰大将已到陕、洛与安禄山大将崔干祐决战,战败崔干祐,就可以保住潼关。元朝有个文人叫辛文房,他撰写了一本书,叫《唐才子传》,其中记述说:“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诗歌转换出来的历史,总是蕴含着悲悲戚戚的情调。

山川满目泪沾衣,

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飞。

这四句诗出自唐朝李峤的《汾阳行》,是《汾阳行》诗中的最后四句。读起来确实有点悲戚。

《汾阳行》是一首怀古诗,吟咏的是汉武帝幸河东(今山西西南一带),祭祀汾阴后土的史事。汾阴在山西汾河与黄河交汇处,这一带历史上称为“汾阴脽(shuí)”,东周时属魏,秦惠王伐魏,“渡河取汾阴”就在这里。这里有座寺庙叫后土祠,座落在今万荣县宝鼎乡后土村北的高崖上。据说黄帝在平定天下后,为了感激皇天后土以及祖先们对他的眷顾,曾在这里设坛祭祀,祭祀的就是“送子娘娘”女娲,女娲自此就成为先民供奉的土地最高之神。黄帝祭祀所设之坛是露天坛,祭祀的时候要扫坛祭祀,所以人们就把黄帝设的这个坛叫“扫地坛”。到了汉代,汉文帝派遣官吏在汾阴的黄河岸边修建了后土庙。公元前117年,有人报告汉武帝说在黄帝扫地坛附近的黄河边上出土了一只“大鼎”,汉武帝一听就认为这是吉祥之兆,下令改年号为“元鼎”,并派官吏在得鼎处修建了后土祠。此后,汉武帝曾多次到汾阴祭祀后土,并写下了著名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祭祀汾阴后土确实场面宏大,祭祀后又泛舟汾河,有美女陪伴,有山珍海味品尝,歌乐齐奏,欢乐之极,但秋风起,雁南飞,天幕中的萧瑟景象让他感慨万千,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壮美悲凉的《秋风词》。

汉武帝祭祀汾阴后土,时过境迁几百年,这件事又被唐朝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的李峤翻腾出来,用一首歌行体诗尽情地描绘了一番。这首诗就是《汾阳行》。全诗长达42句,四句一顿,节次分明地进行叙事、议论。以“君不见”开头,“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旗。”他洋洋洒洒地把汉武帝祭祀汾阴后土的宏大场面描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极度悲伤地议论了这么四句。

这四句诗到底有多悲伤呢?元朝有个文人叫辛文房,他撰写了一本书,叫《唐才子传》,其中记述说:“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

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终曲而去。”

此处说唐玄宗在逃往四川前曾登花萼楼,让歌女唱《水调》,当唱到“山川满目泪沾衣”这四句歌词时,他悲怆凄然,问这是谁做的词,答者说是已故宰相李峤的词,玄宗说:“真才子!”曲子没完,唐明皇就离开了。

唐明皇离开花萼楼,离开听歌赏乐的席位,不是轻松离开,而一定是怀揣着一颗极度悲伤的心情离开的。安禄山叛军已攻占了潼关,长安失守迫在眉睫,他所开创的“开元盛世”将要毁于一旦,享受荣华富贵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他能不悲伤吗?

果然,公元756年6月己丑日的傍晚,平安火没有报至长安,每日初夜的平安火常报不息,今天看不见了,唐明皇惊惧不安。第二天他立马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此时长安城内已一片惊慌,士民奔走,官将不官,明皇宠臣、大唐宰相杨国忠首先站出来推脱责任,说:“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不过之前,杨国忠确实曾多次给唐明皇说安禄山要反,唐明皇太过相信安禄山,对杨国忠之言充耳不闻。杨国忠说安禄山要反,当然有根据。天宝三年(744年),安禄山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使,同时还兼任此前所任的河北采访使、平卢军使等职,到了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收养了同罗、奚、契丹的投降者八千人,谓之“曳落河”, 曳落河就是胡人所说的壮士,骁勇善战,一可当百。又畜养战马数万匹,多聚兵器,让胡商贩卖,年得珍货数百万。让高尚、严庄、张通儒、孙孝哲为心腹,培植了许多爪牙。安禄山所做的这些事,精明的杨国忠不可能不知道,但他知道了,告诉给皇帝,皇帝又不相信。杨国忠告安禄山谋反,也有私仇在内。当时唐明皇的宠臣是李林甫,安禄山入京师,只怕李林甫,不怕杨国忠,不怕当然就是小看,杨国忠自然忍受不了安禄山鄙视他的眼光。后李林甫失宠,杨国忠得势,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屡言安禄山要反,唐明皇依然不信。天宝十三年(754年)春,安禄山入朝。当时杨国忠说安禄山必反,不会入朝。唐明皇召之,安禄山闻命而至。唐明皇在华清宫接见了安禄山。安禄山哭诉:“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唐明皇因而怜之,赏赐巨万,由此更相信安禄山了。

安禄山终于起兵叛唐,一路烧杀抢掠,攻占了潼关,潼关失守,京畿不保,杨国忠当然要说点风凉话了。他先推脱责任,接着让韩、虢夫人进宫劝明皇入蜀。杨国忠为什么要让明皇入蜀呢?因为他此时为剑南节度使,蜀为他的地盘,保明皇入蜀,他可再得一功。

此时此刻,真是“山川满目泪沾衣”了。甲午日,百官上朝十无一二,明皇在勤正楼下制说要亲征。亲征就是要亲自征讨安禄山。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唐明皇匆匆做了人事安排,让崔光远为京兆尹、充西京(长安)留守,让将军边令诚掌管宫闱管钥,傍晚,命龙武大将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币,选马九百余匹,不让外人知道。 天明,唐明皇独自与贵妃姊妹、皇子、妃、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悄悄出了延秋门,要逃亡蜀地了。

开元盛世,就这样一步步走向衰落。唐明皇在花萼楼上听到李峤《汾阳行》最后四句诗,悲戚而去,当时,他也许还心存幻想,因为毕竟有哥舒翰大将已到陕、洛与安禄山大将崔干祐决战,战败崔干祐,就可以保住潼关。但他岂不知命哥舒翰战崔干祐纯属上当受骗。一上崔干祐的当,二上杨国忠的当。崔干祐军驻陕地,他先派出了些老弱病残的人四处游荡,以示军弱兵疲,诱骗唐军出战。唐明皇得到这个消息,就派人让哥舒翰快速出兵。哥舒翰认为这一定是个骗局,安禄山不可能没防备,“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也上言,应引兵北取范阳,直捣安禄山老巢,抓住他的同党、妻子来招其投降。而不能轻出应战。可杨国忠不行,坚持要哥舒翰出战。杨国忠的坚持出战,那里是替大唐帝国着想,纯粹是要报私仇。他深知哥舒翰一直对他的专横跋扈的行为心存不满,担心哥舒翰要收拾他。这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在安禄山叛唐之后,天下莫不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而切齿痛恨他。许多人劝哥舒翰抗表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应,说如此这样做,就不是安禄山反叛了,而是我哥舒翰反叛了。有人又给杨国忠说,今朝廷重兵尽在哥舒翰手中,哥舒翰若援旗西向,就危及于你了。哥舒翰大惧,赶快上奏说,潼关大军虽盛,而无后继,万一失守,京师可忧。要速选拔监牧小儿三千在苑中训练。唐明皇答应了,就让剑南军将李福德带领训练。又安排万人屯驻灞上,名义上是防御贼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面对崔干祐的骗局,哥舒翰说不能出战,唐明皇令他出战,杨国忠为了剪除哥舒翰,就言于唐明皇要求哥舒翰出战。无奈之下,哥舒翰恸哭出战,与崔干祐相遇于灵宝西原,两军大战,哥舒翰败。哥舒翰到关西驿,准备收散卒,收复潼关,蕃将火拔归仁以百骑包围了关西驿,活捉了哥舒翰,送到洛阳,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最终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了。

潼关失守了,平安火不见了,唐明皇还能登上花萼楼听歌吗?

花萼楼在长安兴庆宫中,是唐玄宗登基后建成的。唐明皇为什么要建这座天下名楼呢?原来是为了报答他哥哥李成器的恩。李成器是唐睿宗长子,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第三子,唐睿宗选立太子,按规矩应该立长子李成器,但李成器深明大义,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但李隆基又遭到他姑姑太平公主的排挤,太平公主依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阴谋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睿宗对此感到不安。二月间,他听术士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更加感到局势严峻,遂颁下诏书,命太子监国。到景云三年(712年),李旦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又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

李隆基因哥哥李成器的谦让,先为太子,后为皇帝,登基后怎能忘兄弟之情?于是他就在兴庆宫中建起了花萼楼,携弟兄们时时登临,一同奏乐坐叙,一起吃饭、喝酒、下棋,赠金银丝帛取乐。他还制作了长长的枕头和宽大的被子,与弟兄们同床共寝。《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记载:“上(唐玄宗)友爱,近世帝王莫能及,初即位,为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诸王每旦朝于侧门,退则相从宴饮,斗鸡、击球,或猎于近郊,游赏别墅。”大哥李成器擅长吹笛子,弟弟李范擅长弹琵笆,与唐明皇互换乐器演奏。唐明皇还亲自为得病的弟弟李业熬药,用嘴吹火,火烧了他的胡须,左右惊吓得赶快救他,唐明皇却说:“但使王饮此药而愈,须何足惜?”弟兄情深,花萼楼当须见证。

荣华富贵过去了,唐明皇在安禄山叛军燃起的烽烟中仓皇出逃。到了咸阳宫,县令都逃跑了,皇帝想吃碗饭,却无处吃,杨国忠自己买来胡饼献给唐明皇,于是百姓争着献上粗粒淡饭,皇孙们争着用手抓上吃,须臾而尽,还没有吃饱。众人哭,皇帝哭,有位老人叫郭从谨对唐明皇说:安禄山包藏祸心,不是一天两天了,有人给你反映安禄山的阴谋,却被你一一杀害了。连草野之人都知道会有今天,但区区之心怎么能够上达到你居住的深宫之内呢?如果事情发展不到今天,我还真没机会一睹陛下的尊容,也无由当面给你诉说这些。

历史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宋朝,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席上辛弃疾有感而写了首《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的词,词的上阕写到“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辛弃疾的“山川满目泪沾衣”就另有意义里 ,胡尘未除,大宋的疆土还在支离破碎中,“泪沾衣”沾的是壮志未酬之志。但悲凉的情调依然包含其中。

历史,当被诗词转换出来后,真是“山川满目泪沾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