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殷都區結合文明城市創建與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等工作,緊貼民生脈搏,投入資金5000萬元,採取白天機械轟鳴、晚間挑燈夜戰的方式連續奮戰,建設位於殷都橋兩側洹水灣的洹河生態保護修復(殷都區示範段)項目。另外,爲了把殷墟周邊環境打造成洹河生態的涵養基地,殷墟文化的展示窗口,市民遊客的休閒樂園,今年以來,殷都區對紗廠路沿線道路開展整修,開展外牆立面提升、生態修復等工作,收效明顯,讓居民身在城中,如入景中。

  7月4日上午,79歲的李秀文老人來到殷都橋岸散心。從他居住的殷都區紗廠南社區出發,步行五六分鐘就能來到洹河岸邊,“出門就是河,滿眼都是綠,環境變化真是大!”

  漫步在殷都橋岸上,清風拂面。河道中清水潺潺,坡岸齊整,兩岸碧草連天,形同毛茸茸的綠色地毯。一條紅色地磚鋪就的人行道延伸向遠方,供居民休憩的亭子點綴其間。殷都橋岸如畫卷,行人皆在畫中行,綠增顏值,水添靈氣。居民依水而居,盡享美景。這就是洹河生態保護修復(殷都區示範段)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李秀文老人家住紗廠南社區43號樓,從1987年他就在此居住。多年來,他目睹了這條河的巨大變化。“以前,這一帶髒亂差現象很嚴重,坡岸上雜草從石頭縫鑽出來,處處雜草叢生,水質也差,令人憂心。”李秀文回憶,近年,殷都區對河流兩岸進行整治,他門前這條河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變化。排污口堵了,河水清了;堤岸整修了,整齊美觀,這一段的洹河岸變身爲鳥語花香、綠草如茵的河畔花園。

  “不論冬天還是夏天,都有人來河中游泳,現在的水質真好。”李秀文感慨地說。

▲圖爲洹河(殷都區示範段)生態保護修復現場

  “每天早上和傍晚,我都到河邊轉悠。白天有居民來這兒唱歌跳舞,晚上很多居民帶着小板凳來納涼,涼風一吹,十分愜意。”李秀文說,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洹河舊貌換新顏。殷都區委、區政府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給兩岸的居民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好處,大家都拍手稱讚。

  “天藍了,水淨了,草綠了。對於現在的洹河周邊環境,用句時髦的話來形容,那就是對你愛不完。”家住紗廠南社區的居民王素玲笑着告訴記者,這得益於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和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的深入開展。

  “今年,殷都區結合文明城市創建與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等工作,緊貼民生脈搏,投入資金5000萬元,採取白天機械轟鳴、晚間挑燈夜戰的方式連續奮戰,建設位於殷都橋兩側洹水灣的洹河生態保護修復(殷都區示範段)項目。”殷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張羣介紹,該區重點實施了對洹河南北兩岸共長3.3公里、佔地400餘畝的景觀廊帶駁岸生態改造提升,同時修建臨水步道,進行了河灘地生態景觀修復等改造。其中,他們建設33畝生態綠島,利用原有臨水道路,改造設計親水棧道、親水平臺等設施,形成到水岸邊的緩坡草坪親水景觀,爲羣衆提供散步、垂釣和嬉水的場所。

  張羣表示,該項目已完成河道清理、棧橋基礎、島內和兩岸護坡等工作,苗木栽植20餘種。其中,僅紅葉石楠、黃楊等喬灌木就有78萬多株,栽植草坪及水生植物8.2萬平方米,清理渣土、建築垃圾4萬立方米。

  另外,爲了把殷墟周邊環境打造成洹河生態的涵養基地,殷墟文化的展示窗口,市民遊客的休閒樂園,今年以來,殷都區對紗廠路沿線道路開展整修,開展外牆立面提升、生態修復等工作,收效明顯,讓居民身在城中,如入景中。【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安陽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