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以玉雕與瓷刻而聞名,故宮博物院所藏《大禹治水圖》玉山便是揚州雕刻特點的集中體現;廣州以牙雕和木雕著稱,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夜遊赤壁》橄欖核舟則是廣州雕刻的典範之作。總體來說,廣雕偏重雕工,講究裝飾性;而揚雕“揚州八怪”審美影響,形成了以刀法線條來表現筆墨情趣的淺刻之風。

7月6日,由揚州博物館、東莞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相看兩相宜——揚州與廣州的雕刻之美”在揚州博物館二樓書畫廳開展。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揚州博物館獲悉,此次展覽共展出了由揚州博物館和東莞博物館收藏的雕刻藝術作品140餘件(套),分“雙城記”和“兩相宜”二個部分,展品時間跨度從漢代到當代,以玉、牙、竹、木、瓷、核、雕版、銀、漆、雜件等介紹兩地的雕刻藝術。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揚州博物館表示,揚州、東莞兩地博物館藏品彙聚一起,構建藝術和諧對話,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展示兩地藝術的個性與張力。這也是一個對比展覽,既是兩個雕刻藝術中心的對比,又是兩地博物館藏品的對比,通過展品及相關信息,瞭解到兩地雕刻藝術的不同特色,以及工匠藝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清 紫檀木雕靈芝擺件 揚州博物館藏

清 銀鏨刻盾形紋章庭院人物圖八角盒

明清時期,揚州與廣州同爲中國著名的雕刻藝術中心,揚州以玉雕與瓷刻而聞名,廣州以牙雕和木雕著稱,與此同時,雙方在其它門類的雕刻藝術也頗有建樹。素有“南派仙工”之稱的廣雕,偏重雕工,講究裝飾性,以精鏤細雕聞名於世;而受“揚州八怪”審美影響的揚雕,則形成了以刀法線條來表現筆墨情趣的淺刻之風。廣州雕刻長於匠人技藝,揚州雕刻則勝在文人氣息,二者特色分明。

民國 彩漆描金木雕獅子燈座 東莞市博物館藏

故宮博物院所藏《大禹治水圖》玉山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東坡夜遊赤壁》橄欖核舟,這一大一小的雕刻作品,雖然不能說明是揚州雕刻與廣州雕刻在藝術特徵上的鮮明對比,但是足以證明揚雕與廣雕技藝的高超。可以說《大禹治水圖》玉山是揚州雕刻特色的集中體現,《東坡夜遊赤壁》橄欖核舟則是廣州雕刻成果的典範。

清 《大禹治水圖》玉山故宮博物院藏(非此次展覽展品)

依照清宮所藏的宋代《大禹治水圖》臨仿而成“大禹治水”玉山高224釐米,寬96釐米,底座高60釐米,重達5350公斤。此玉山是由乾隆皇帝親自籌劃雕琢而成的,前後共耗費了十年時間。原料來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由於其重量過於龐大,所以光運到北京就花費了三年時間。1781年,玉料抵達北京後,乾隆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爲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連同玉料一同經水路運往揚州,由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刻完成。玉山置於嵌金絲的褐色銅鑄座上,以名貴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搭配,更顯得雍容華貴。玉山上雕刻有山峯、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種題材,匠師以寫實的“剔地起突”工藝技法,將這些題材與材料的原有形狀巧妙地結合起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清 《東坡夜遊赤壁》橄欖核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非此次展覽展品)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夜遊赤壁》橄欖核舟爲廣州工匠陳祖章雕刻,該微雕整體呈稍深的橘紅色,高1.6釐米,長3.4釐米,縱1.4釐米。從尺寸上看,此件廣雕作品非常的微小,以致於1924年溥儀出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的點查小組人員在清點文物時都未曾發現這件小核舟,直到再度點查時才發現了它。

清? “太平有象”紋碧玉如意 揚州博物館藏

在這件作品中,陳祖章借鑑前人的經驗,在技藝、內涵上都有所發展。舟上門窗具備,開闔自如,艙篷上雕刻席紋,舟上桅杆直立,旁備繩索與帆,艙內桌案上杯盤狼藉。人物有蘇東坡、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八人,每人神情各異。艙中憑窗而坐的是蘇東坡,頭裹巾子,寬衣博袖,靜靜地看着窗外,似在品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象,又似在耳聽清風徐來、江流有聲;艄公似不忍櫓聲打擾遊客的清興,故意搖慢以便讓客人飽覽水光月色。舟底刻有蘇東坡《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下有“乾隆丁巳五月臣陳祖章制”款,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含量,鐫文楷體,俊朗挺秀,細密井然,堪稱鬼斧神工。

清 貢石圓雕蟹形硯 東莞市博物館藏

清 壽山芙蓉石雕觀音像 東莞市博物館藏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9月3日。

展品賞析

玉雕

白玉鏤雕鵝銜蓮紋納言

金 白玉鏤雕鵝銜蓮紋納言? 東莞市博物館藏

金代是北方女真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這支遊牧民族雖繼承吸收了宋遼文化的傳統,但在玉雕方面仍保留反映本民族生活習俗的題材,如春山、秋水、納言玉飾和玉嘎拉哈等。玉納言爲男性頭飾,成對出現。納言始於漢代,唐宋因之,爲冠飾,多成對出現,用於王公貴族冠冕之後。寓意居高位而廣納羣言,廣徵賢論之義。

白玉大雁春水紋佩

元 白玉大雁春水紋佩? 揚州博物館藏

遼金元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生活場景題材,富有淳樸山林野趣和濃郁北國風情。表現狩獵於春、秋季節的“捺鉢”活動,“春水”多指鶻(海東青)捉鵝(天鵝)圖案;“秋山”指爲山林虎鹿題材。

牙雕

清象牙浮雕市井百態圖方盒

清 清象牙浮雕市井百態圖方盒 東莞市博物館藏

此方盒由拼接組裝成型,設計講究,五個面的開窗形式不同,窗內鏤雕山水人物、花鳥草蟲、市井百態。爲典型的廣州牙雕工藝。

清 鏤雕雲龍紋象牙筆筒 揚州博物館藏

竹雕

淺刻汪士慎梅花圖竹手板

清 淺刻汪士慎梅花圖竹手板 揚州博物館藏

汪士慎淺刻金農梅花圖,下方跋文:空裹疏香數點。圖中刻金農折枝梅花圖,用筆古韻盎然,雕刻刀法流暢,枝幹皴擦盡顯,點點梅花俏麗,爲竹刻精品。

竹雕教子圖香筒

清? 竹雕教子圖香筒 東莞市博物館藏

該香筒採用了鏤空、浮雕、留璜等技法,刻畫出一幅生動的母教幼童的畫面。

瓷刻

臧柔刻仕女圖瓷瓶

清 臧柔刻仕女圖瓷瓶 揚州博物館藏

該瓷瓶一面刻《浣紗圖》,另一面刻詩詞:“西施何處,三兩浣紗侶。家傍青溪溪傍樹,長此朝朝暮暮。筠籃滿疊輕綃,東風馥透纖腰。驀聽一聲鶯語,春愁喚上楊梢。調寄清平樂 鐵梅仁兄大人雅玩 濟剛弟臧柔刻”。人物刻畫精細生動,線條流暢自然,字跡濃淡相間,層次分明。

清 江雨三刻高士圖盤 揚州博物館藏

(圖文均由揚州博物館提供)

相看兩相宜--揚州與廣州的雕刻之美

展期:2019年7月6日——9月3日

地點:揚州博物館二樓書畫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