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軍海拔最高的醫療站,她一守就是9年

海拔4700多米的三十里營房醫療站,鑲嵌在喀喇崑崙山層層山巒間的一片開闊地上。周圍羣山除了山巔的雪白,就是單調的灰黃。醫療站所依託的三十里營房駐地,人煙稀少,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戶人家。

荒涼、孤寂、缺氧的環境,讓三十里營房醫療站有了另一種“高度”——全軍海拔最高的醫療站。

33歲的醫療站護士長卓玉嬌,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父母當年爲她起名“玉嬌”,是要待她像“掌上明珠”一般寵着護着。誰能想到,長大後的她穿上了軍裝,上了高原。從2009年到醫療站任職,她在喀喇崑崙一守就是9年。

西陲三十里營房,距離卓玉嬌嚮往的首都北京4000多公里,距離她思念的家鄉奎屯1700多公里,距離她的丈夫周文奇所在部隊駐地1600公里。

爲人子女,身爲人妻,作爲人母,每一個身份,都能激起她渴望團圓的念想。9年,3000多個日日夜夜,她在無數個夜晚,遙望着千里之外的家鄉,想象着夢中的團圓。

三十里營房的千里遙望

王雪振

深深藏在心底的思念

堅守,對卓玉嬌來說,已經變成一種習慣。

在卓玉嬌戍守醫療站的9年歲月中,有關團圓的話題,她說的不多,甚至用“隻言片語”就概括了節日的全部記憶——極少在中秋節回家,與家人“團圓”基本靠電話和視頻;碰上大雪封山沒有信號,對於家人的思念,只能生生憋在心底……

只有救護工作能讓人忘卻與親人疏離的痛苦,多數時候,卓玉嬌都在與思念作鬥爭。以前是思念父母,隨着年齡漸長、結婚生子,她心中的牽掛越來越多——先是分居兩地的丈夫,漸漸的,又有兩個年幼的兒子。

對於團圓,沒有誰能比卓玉嬌更敏感。長期因肩負職責使命而隔絕於“平常家庭”的概念之外,常年置身人間煙火寥落的雪域孤島,團圓給她帶來的煎熬,像極了一把把重重的錘,每一錘都敲得她心痛。

卓玉嬌從小在新疆奎屯長大,是被父母捧在心尖兒上的獨生女。剛到醫療站時,卓玉嬌才23歲出頭,那時的她,風華正茂。

來醫療站的第一年,卓玉嬌就強烈感受到內心“大家”與“小家”的撕扯。醫療站條件艱苦,她總會想家,有時枕頭都被哭溼了。但每次與母親通電話時,懂事的她卻不露聲色,將滾落的眼淚吞進肚裏。

卓玉嬌的愛人周文奇是新疆軍區第15醫院的一名軍醫,駐地在新疆烏蘇。倆人結婚6年多了,廝守的日子卻屈指可數。

因爲長期分隔兩地,周文奇的幾個親戚家,卓玉嬌至今都沒完完整整地走上一趟。甚至,兩人結婚都3年多了,還有同事給周文奇介紹對象,以爲他還是單身,這令周文奇哭笑不得。“後來,玉嬌來隊探親,我特意拉着她見了好多戰友。”周文奇的笑容有些靦腆。

一個女人獨自堅守喀喇崑崙,何其艱辛。卓玉嬌的大兒子周昊恩今年5歲了,小兒子周昊宇剛8個月。比起不能給孩子們“全天候”關愛,卓玉嬌更內疚的,是橫亙在她和大兒子周昊恩之間的生分感,“他們還那麼小,是最需要母親陪伴的時候……”她也擔心,因爲親情的缺失,會影響孩子們的性格。

中秋節,不能團圓盼團圓。過去,卓玉嬌總想象着與家人團聚的溫馨,如今,她的思念變得愈加複雜——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融入家庭,真正扮演好母親的角色。

特殊的“團圓”記憶

這幾年,因長期處於高寒缺氧的環境,卓玉嬌的記憶力大不如前。她總忘事兒,生活中不是丟這就是丟那。母親放心不下,多次提醒卓玉嬌:“閨女,我開始健忘是50歲以後的事了,你纔多大啊。”

女兒守在高原上,當媽的怎能不心疼?

在一個泛黃的記事本上,卓玉嬌一筆一畫寫着“中秋節,媽媽來”。稀寥字跡的背後,珍藏着她與家人一次特殊的“團圓”記憶。

兩年前的中秋節,趕上執行保障任務,卓玉嬌不能回家,愛人也出差在外。卓玉嬌的媽媽韓新娟索性帶着當時不滿3歲的周昊恩,上高原探望女兒。

爲了過節,別人都是往家趕;爲了團圓,韓新娟帶着外孫出了門。這一老一小,從北疆奎屯乘火車,奔波1700多公里。媽媽來,是想女兒;娃娃來,是想媽媽。

原本,怕女兒脫不開身的韓新娟,還盤算着直接上山,將孩子帶到三十里營房。可卓玉嬌一聽急了,“上山是鬧着玩的嗎?哪個環節出點岔子都是要命的啊!”

得知情況的醫療站領導,批了卓玉嬌一週假,併爲她聯繫了某汽車團下山的車。當天晚上,卓玉嬌便趕到了位於葉城縣的家屬臨時來隊公寓。可她進了宿舍,只看到了行李,沒看到母親和孩子。

撥通了電話,她才知道小昊恩耐不住長途跋涉發起高燒,正在醫院輸液。

卓玉嬌心急火燎地趕過去,衝進輸液室。她先是看到熟睡的孩子,又看到憔悴的母親,眼淚就不爭氣地掉下來了……她上前想抱小昊恩,一晃,孩子醒了,哭着不讓抱。

韓新娟趕緊勸說:“娃兒,她是你媽媽啊。”小昊恩才平靜下來,嘴裏蹦出一句話:“媽媽,你咋纔回來?”卓玉嬌一聽眼淚汪汪的,小昊恩伸着小手給她擦淚。一旁的韓新娟見狀,也扭過頭暗自抹淚。

那次團圓,一家三口在一起待了7天。歸隊前一晚,卓玉嬌把一切料理妥當後,悄悄坐在兒子身旁,想要說些什麼卻如鯁在喉,只怔怔地看着孩子玩。

那夜,卓玉嬌好幾次起牀給媽媽、兒子掖被子。聽着至親均勻酣熟的呼吸聲,她一夜沒捨得閤眼。

或許對普通人來說難以想象也難以理解,對於很多身着軍裝的軍人來說,每一次團聚,確實是一生中彌足珍貴的時光。

從那以後,卓玉嬌再沒讓家人上高原探親。每次幸福的團圓過後,她都要面對一次撕心裂肺的離別,累積一層難以抹去的自責……

不能團圓的“團圓”

每年中秋節,當崑崙山上皓月高懸,駐守醫療站的官兵們便會在營院裏,熱熱鬧鬧地辦起賞月晚會。

佳節倍思親,在那樣一個時刻,千里之外的母親、丈夫和孩子,滿滿當當地佔據了卓玉嬌的心。

不能團圓的“團圓夜”,卓玉嬌面對手機,逐一與母親、丈夫視頻通話,尤其是看到孩子的剎那間,她的思念和內疚會被瞬間放大,掛上電話,內心的傷感總是無處安放……

面對“苦思而不得”的團圓,更多的時候,卓玉嬌又能保持一種相對的樂觀:“我和家人把‘視頻通話’也稱作‘團圓’。不能近距離相守,但能看到、聽到彼此,心裏便知足了。”

守防9年整,習慣了離別的卓玉嬌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她從不輕易將負面情緒示人。有時傷心極了,她會跑到沒人的地方待一會兒。

四年前的中秋前夕,卓玉嬌隨隊前往神仙灣、天文點等一線連隊巡診,體會了攀爬神仙灣108個臺階的艱辛。這讓她深受震動。

“那些站崗執勤的戰士,都不過十八九歲,無數個團圓的日子,他們堅守在這麼高的地方。他們對家人的思念,會比我更濃些。”卓玉嬌的語氣中透着心疼。

對待高原戰士,她是心思纖細的知心大姐。對待自己,她卻時刻用高原軍人的標準來要求。這些年,卓玉嬌先後救護高原官兵數百人,感受過救護成功的欣喜,也承受過失去戰友的心痛。

2013年7月,距中秋節還有一個多月時間,醫療站緊急出動,救助一輛碰撞山體的軍車。那次事故,一名剛大學畢業的中尉不幸犧牲。那張23歲的青春面龐,永遠定格在了卓玉嬌的腦海裏。

那次以後,她再一次堅定了自己堅守高原的理由:“儘可能用自己所學呵護高原軍人的健康,守護他們的生命。”

愛,是溫暖的源泉

9年的青春年華獻給喀喇崑崙山,這幾年,卓玉嬌越發感覺自己離開的日子,近了。一頭是對高原的不捨,一頭是對家庭的牽掛,每念及此,卓玉嬌心緒複雜。

“每次下山休假,我都醉氧。”卓玉嬌回憶說。操持油鹽醬醋,她感覺生疏;出門買菜購物,她看得眼花繚亂、不知如何選擇。

一次,卓玉嬌和家人出門喫飯,結賬時商家拜託她“掃碼支付”,她卻一臉茫然,“感覺自己落伍,與社會脫節了。”

也難怪,長期身處封閉隔絕的環境,遠離都市煙火氣,下山後誰都很難一下適應。其實,卓玉嬌更擔心,自己褊狹落後的認知能力,會耽誤兩個孩子的成長。

與孩子的感情重建,也成了卓玉嬌的煩心事。在與孩子溝通時,她會顯得侷促,甚至帶着一種“討好”的意味。一次,卓玉嬌發現周昊恩喫飯挑食,批評的話還沒說出口,她就嚥了下去——她罵一個字都會心疼,她更怕自己的嚴厲,加劇與孩子的隔閡。

女人的心都是柔軟的。駐守高原,她把這份對孩子的虧欠,用在了保障邊防官兵上。

今年中秋節前幾天,卓玉嬌隨醫療站完成喀喇崑崙哨所的巡診任務。每次告別,她都會給送行的戰士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個個擁抱,飽含着一名女性醫療工作者對守防戰士的深切理解、崇高敬意。

不能團圓的日子,都是爲國堅守的日子。這幾年,卓玉嬌還將精力投入到心理疏導領域。

四川籍老兵王丁楊,由於常年守防,談了10多個對象都因溝通不便“吹了”,父母時常打電話催他回家相親,他整日悶悶不樂。

一次,王丁楊怯怯地撥通了卓玉嬌的電話,一口氣將自己的苦惱和盤托出。自那以後,卓玉嬌便經常給他去電話,還悄悄與小王遠在四川的父母溝通,說服他們慎重對待兒子的婚戀……

一年後,王丁楊終於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姑娘。卓玉嬌得知這個消息,開心了好幾天。她說,不能陪伴孩子,她願意用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守護堅守高原、戍衛祖國的邊防戰士。

愛,是溫暖的源泉。有了愛,邊關不再苦寒。

中秋節快到了,三十里營房駐地的月亮又大又圓。夜夜望月,思念親人,卓玉嬌的內心多了一份篤定,在她看來,還有很多事等着她爲家庭、爲戰友去付出。

從小到大,卓玉嬌一直沒去過北京。她夢想着,有一天穿上軍裝、佩戴着軍功章,與家人在天安門前開開心心地合張影。

雖然戍守在距離北京數千裏之遙的邊疆,她和祖國始終心心相印。“那個時候,兩個孩子應該會爲他們的媽媽驕傲的。”她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爲了萬家燈火,爲了萬里河山

陳小菁

中秋,團圓。

當這兩個詞並列在一起,會溫暖無數心靈。

中秋佳節,這樣的場景或許隨處可見:一串亮晶晶的葡萄,一塊切成幾瓣的月餅,一桌香噴噴的飯菜,一個團圓的家……

這些觸手可及的幸福,平凡而又溫暖,普通卻又醉人。

再遠的距離阻隔不了思念,再遠的路程也要相聚一堂。團圓是中秋節永恆的主題,團圓是中秋節最甜的月餅。團圓,是中國人在這個節日,最樸素的期許。

又到中秋,總有無數軍人渴望團圓卻又甘願捨棄這種團圓。

巍巍崑崙,茫茫雪域。因爲仗劍爲國、去家萬里,因爲艱險相伴、歸期難許,這份常人輕易就能品嚐的親情體驗,對戍守喀喇崑崙的卓玉嬌來說,成了一種奢望。她的故事,只是無數邊疆軍人的一個縮影。

今年7月,我在紅其拉甫邊防連採訪時,曾看到連門前寫的一句話:把心安在高原,把根紮在邊關。安心高原、紮根邊關,也就意味着與家、與親人的別離。

不能團圓盼團圓,對於軍人來說是一種常態。國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國。除了牽掛自己的小家,每名軍人更知道肩上的擔子事關身後的萬家燈火,腳下的哨位連着祖國的萬里河山。心在哪裏,家就在哪裏。有人說,世界上最近的距離,不是比肩而立,而是天涯海角卻心心相印。這種感受,卓玉嬌應該體會得最爲真切。

卓玉嬌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戍邊軍人,是邊防醫療站的一名護士長,她沒有什麼英雄壯舉,也沒有典型事蹟。她的可貴之處在於“堅守”——9年如一日,守望着喀喇崑崙,守護着全軍海拔最高醫療站,忠於軍人的本分,履行着軍中“白衣天使”的職責。

堅守有堅守的美,寂寞有寂寞的甜。本應團圓的日子,卓玉嬌內心有糾結,有愧疚,也有思念和渴望,但更多的是一種坦然和淡定,是一種歷練後的成熟和沉穩。在她看似柔弱的內心世界,更多滲透的是一種軍人獨有的擔當——把對親人的牽掛,轉化爲對高原戰友的關愛與呵護。堅守是因爲被需要,而這種“被需要”何嘗不是自身價值的證明,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更純粹的幸福。

我曾在網絡上收看過一段視頻《爲了我們能回家》,那些爲了國泰民安獻出生命的烈士,感動無數網友。軍人許黨許國,無論是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還是平凡日子裏日復一日的枕戈待旦,無不在述說着軍人的堅守。

中秋皓月耀千山,千家萬戶團圓祥和的背後,有千萬個卓玉嬌們的無私大愛、奉獻擔當,有一個個三尺哨位,還有那一顆顆矢志報國的心。

軍人的中秋,有別離,有思念,更有軍旅兒女對祖國安寧人民團圓的深深祝福。

銳視點

團圓的距離

鄭蜀炎

今夜的軍營,不管怎麼看都緩緩飄浮着一些不同以往的氣息——時逢中秋夜,此刻月正圓。

儘管古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詩句早已是另一個時空的刻度,但諸如“距離產生美”“遠方有詩歌”之類的辭藻同樣了無新意,戰士們聽了總是淡淡一笑,然後緊握手中槍走向哨位。

“月亮代表我的心”,也代表着與桑梓父老、妻女戀友的距離。不論白天金戈鐵馬的廝殺如何激烈,中秋之夜,你都難免溫情湧動,鄉愁綿延。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選擇成爲一種人生需求。距離是“幸福指數”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它無疑構成選擇的要素之一。比如,職業要選擇地域的距離,住房要選擇區域的距離,就連擇偶也要有地理距離的選擇……

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軍人的選擇是唯一的。

按照克勞塞維茨的觀點,戰爭是人類最複雜、激烈程度最高的羣體活動,一旦涉及戰爭,所有常態的生活規則、範疇和秩序都會退場。戰爭這種特殊活動的自身屬性,必然要求那些時刻枕戈待旦的軍人,面對和平的生活方式,選擇用距離作爲使命延伸的軌跡。

托爾斯泰用一個“二元對立式”概念,來命名他的不朽名著《戰爭與和平》。而距離與團圓,同樣是一代代中國軍人用犧牲與奉獻精神,獻給共和國的激越詩篇——他們人生的座標交由祖國,在任何需要的點位上標定;在團圓的時刻,他們也隨時做好了“逆行”的準備,“若有戰、召必回”。

無論對任何人而言,團圓都是一個美好的時刻。但哲學家告訴我們,對美好的追求,必須是以道德和真理爲基礎。由邊防軍人叫響的“一家不圓萬家圓”的誓言,既充滿了“泉石激韻”般的美學品質,又闡釋着軍人對“團圓”這個詞彙高尚而獨特的定義。

在這個團圓之夜,難以忘懷的是,我記者生涯中經歷的那一個個與“團圓”相關的場景——風浪中,船上與岸上的人渴盼的眼光分明已經碰撞,但依然不得不揮別海島;冰峯間,漫漫大雪封山期的等待,苦澀且焦灼記錄下多少悲喜劇。

如今,隨着我們國家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許多往事已留給了記憶,山河變通途、天涯不遙遠,但是,軍人的特殊使命、戰爭的防務需求、疆域的廣闊遼遠……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距離,永遠是軍人這個職業光榮的標配,也註定還在續變銜接着團圓的故事。

無論有多少浮躁被認可,多少情懷被掩蓋,我依然將這些視爲最美的團圓畫面——

雲南一個邊防連由於泥石流阻隔,月餅沒能送到。連隊炊事員就用大鍋做了一個大大的月餅,餡料五味雜陳不必多說,關鍵是麪皮上刻寫下所有戰士的家鄉“雲貴川、湘桂豫”,戰士們用“舌尖上的家鄉”團圓在邊關。還有一年,我在海島上過中秋,逢颱風驟雨。連隊在俱樂部屋頂,畫了一個旁邊綴着許多星星的圓月,官兵們仰頭唱着“十五的月亮”,許多人淚流滿面。

“愛是我們可感知的事物中,唯一能夠穿越時空的東西。”一部電影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有了這些珍貴的記憶後,我認定這也是現實。

在人的需求層次中,團圓是一種非物質的精神文化。所以,追求什麼樣的團圓,往往比團圓本身更值得思考。那年,在邊防一線,一位年輕的排長和他未婚妻的通話,讓我透徹地理解了什麼是凝聚着高尚情懷與軍人使命的“團圓觀”——人生70年,我爲別人的團聚站4年崗,與家人別離4年。還有更多人要爲我們夫妻的團聚站66年崗,這一切都值了!

還有一個新聞,讓我們充滿期待——全軍營區將再次響起嘹亮的軍號。是的,當那熟悉的旋律、統一的號譜響徹天南地北的軍營時,再遙遠的距離,也擋不住我們心的團聚。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18年9月24日第03版)

來源:“軍營觀察家”微信公衆號

編輯:陳小菁 胡爾根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