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蜀漢的衰亡源自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關羽失荊州起因則是他奇襲曹魏的襄樊之地,關羽之所以貿然進軍襄樊,又是因爲劉備的漢中之勝。可是對蜀漢來說,荊州又只能關羽來守,因爲劉備手下可用之人並不多,攻取益州、爭奪漢中尚且不足,又怎會將更多的人才留在已經到手的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蜀漢和曹魏爲了爭奪漢中而相持不下,隨着老將黃忠定軍山一役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蜀軍形勢一片大好,曹操爲爭漢中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然而,即便是老謀深算的曹操出馬,也無法抵擋兵鋒正盛的蜀軍,此時劉備坐鎮漢中,趙雲漢水劫糧,魏軍已成強弩之末,曹操只好無奈退軍。漢中之爭,大概是劉備這輩子對曹操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利,也爲蜀漢政權的建立錦上添花。這年七月,劉備漢中稱王,大賞羣臣。這大概是蜀漢政權的巔峯時刻,劉備坐擁荊、益兩州,又有漢中之地作爲蜀漢政權的屏障,真可謂進可攻退可守,短時間內幾乎是立於不敗之地。然而天下大勢往往是盛極而衰,春風得意的劉備怎麼也想不到蜀漢之衰敗來的如此之快,蜀漢衰敗的起因又正好是劉備漢中之勝,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倚,大概就是如此吧。

蜀漢的衰亡源自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關羽失荊州起因則是他奇襲曹魏的襄樊之地,關羽之所以貿然進軍襄樊,又是因爲劉備的漢中之勝。劉備七月稱王,僅兩月不到關羽便發兵襄樊。據《三國志》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爲漢中王,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衆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關將軍讓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自個率領精兵奇襲襄陽和樊城。襄樊告急,曹操急召于禁馳援襄樊,時值襄樊雨季,一連半個月的老霖雨,漢水暴漲,關羽算準時機,引漢水灌樊城,于禁所率的三萬大軍皆命喪漢水。樊城被漢水浸泡,城牆已是吹彈可破,守將曹仁也是命懸一線。彼時的魏國朝堂人人自危,甚至有人提出遷都洛陽以避關羽鋒芒,適時司馬懿蔣濟等人諫言:禁等爲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出自《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認爲東吳並不想劉備做大,關羽取襄樊必然不是孫權所願,於是建議曹操聯合孫權夾擊關羽,這樣襄樊之圍自解。此計果然正中孫權下懷,於是派呂蒙白衣渡江,奇襲關羽大後方南郡,南郡告急,關羽又不能立即攻下襄樊,於是只能敗走麥城、身首異處。表面上看荊州危機一直都是關羽的獨角戲,從奇襲襄樊到敗走麥城,所有的決策人都只有關羽一人,故而歷史上普遍認爲荊州之失的主要責任就是關羽。對於這一點筆者並沒有異議。但如果我們只盯着荊州危機這個獨立事件看,得出的結論未免顯得太過單薄,畢竟三國是一盤大棋,任何一個事件並非獨立存在的,就像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表面上看不過是一場兩大軍閥之間的較量,實際上是以袁紹爲代表的士族階級跟以曹操爲代表的庶族勢力的決戰。同樣的,關羽失荊州,表面上的主要責任人是關羽,而從劉備集團這個整體上分析,似乎關羽又擔不起這麼大的責任。

事實上,仔細分析荊州危機,不難發現劉備集團存在三大劣根性,正是這三大劣根性,導致了關羽治下的荊州是必然守不住的。首先是劉備集團的人才出現了大面積的斷層,我們知道赤壁之戰後,劉備麾下是人才濟濟的,武將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五虎將,謀士方面有龐統、徐庶、法正、劉巴、諸葛亮等治世能臣。然而隨着劉備的地盤越來越大,劉備手下的人才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劉備入蜀將身邊的武將謀士差不多都帶走了,只留下關羽和孔明鎮守荊州,等劉備拿下益州,諸葛亮也被調到成都,荊州只剩下關羽一員大將,連個老資歷的謀士都沒有,要知道以關羽之傲慢,若沒有老臣諫言,他豈非獨斷專行。事實上關羽鎮守荊州,對手下將士向來是很傲慢的。據《三國志》記載: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

關羽明知糜芳、傅士仁跟他有嫌隙,恰逢襄樊之戰的緊要關頭,關羽竟然還揚言凱旋之後定要懲治他倆,這不是逼着糜芳和傅士仁在背後捅刀子嘛,結果是糜傅二人投降東吳,南郡失守。顯然以關羽的脾氣是不適合守荊州的,畢竟荊州是天下之腹,各種劉鬼蛇神雲集於此,主將若無八面玲瓏的處事能力,如何能應付曹魏和東吳的笑裏藏刀。可是對蜀漢來說,荊州又只能關羽來守,因爲劉備手下可用之人並不多,攻取益州、爭奪漢中尚且不足,又怎會將更多的人才留在已經到手的荊州。

不妨做個比較,自赤壁之戰開始關羽便是荊州守將,直到敗走麥城,關羽鎮守荊州長達12年之久,要知道赤壁那年關羽已經48歲了,12年後便是六旬老漢,關羽或許在身體上喫得消,但在精力和腦力方面都沒法應對荊州紛亂的局勢。再看東吳這邊,赤壁之戰時荊州防線的主帥是周瑜,周瑜死後是魯肅,魯肅之後是呂蒙,12年間東吳換了三波主帥,而且各個都是年富力強之輩,由此可見東吳這些年是人才輩出,而蜀漢明顯人才出現了斷層。

劉備集團人才凋零,故而纔不得不讓老邁的關羽繼續鎮守荊州,以致荊州失守,然而這只是原因之一。另外,劉備集團還有一個劣根性,也導致了荊州失守,劉備集團的軍紀是三國中最糟糕的。我們知道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明知立下軍令狀還是放走了曹操,事後關羽卻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的懲罰,事先說明這只是《三國演義》的杜撰,關羽華容道釋義完全是子虛烏有。但劉備集團的確存在很嚴重的軍紀問題,就說關羽奇襲襄樊這事,劉備壓根就沒有讓關羽偷襲襄樊,關羽純粹是自作主張,這難道不是違反軍紀的行爲嘛。而劉備對關羽這事似乎並不在意,一方面他沒有下令制止關羽的冒進之舉,另一方面他見關羽形勢大好,也起了獨吞荊州的野心。然而此時的劉備卻忘了聯吳抗曹的大政方針,顯然劉備自己也是一個目無軍紀之人。

劉備集團還有一個最致命的劣根性,跟東吳和曹魏相比,劉備集團更像一個江湖幫派,桃園三結義是劉備霸業的起點嘛,而義結金蘭不正是江湖兒女的行爲嘛。再者,劉備始終義字當先,他駕馭下屬,基本上都是以義感人,即便劉備羽翼豐滿,有了自己的小政權,他依舊不忘義氣當先的理念,據《三國志》記載:車騎將軍張飛爲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劉備恨孫權害死關羽,範疆張達殺害張飛投靠孫權,劉備最親的兄弟先後因孫權而死,劉備憤而起兵、東征伐吳。孫權求和,劉備怒而不許,可見劉備的確是一個江湖好漢。然而江湖好漢卻做不了英明聖主,劉備的義薄雲天也爲蜀漢集團打上了江湖義氣的標籤,以至於在蜀漢內部,人人講義氣,卻大多無視軍法,張飛如此、關羽更是如此。

據《三國志》記載: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關羽對士大夫傲慢卻體恤下屬,張飛正相反,善待士大夫,卻經常打罵下屬,劉備常勸張飛:“你用刑過度,經常鞭打下屬,還把這些人安排在身邊,恐招致禍害!”劉備苦口薄心,張飛卻不知悔改,最終不幸被劉備言中,被範疆張達所害。張飛最敬重劉備,可他連劉備的話都不一定全聽,更別說在劉備軍中形同虛設的軍令了。殊不知,《三國演義》中張飛和關羽立下過多少軍令狀,卻無一受到懲罰,雖說演義不見得就是史實,但羅貫中所持的看法恐怕不見得爲虛。總而言之,起於江湖草莽的劉備集團在壯大之後依舊不改當初的江湖習性,這樣的割據勢力又如何能守得住天下重鎮荊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