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传统村落

编者按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名镇名村,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壶流河畔 水韵古镇——蔚县暖泉镇。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壶流河畔 水韵古镇——暖泉镇

暖泉镇内文化遗存丰富,既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古堡和华严寺,也有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圣庙、“九连环”套院等。镇内保存较好,并有独特风格的古城堡、古寺庙、古民居、古戏楼等200多处,其中古居民宅院就有18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打树花、蔚县剪纸和各类社火表演等。2005年11月15日,暖泉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暖泉书院,又名王敏书院,凉亭书院,位于古镇中心,为元代工部尚书王敏的家塾。王敏,字善甫,暖泉人,元代工部尚书,建筑学家,人称“王木侯”。

书院内正厅又称凉亭,前出廊下砌有八角井一眼,厅后逢源池水经厅下暗水道、八角井向南流出,素有“水过凉亭八角井”之称,这成为蔚县旧时八大盛景之一。屋檐下的楹联“五六月里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是对书院环境优美,学子刻苦读书的形象描绘。

暖泉书院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是体现暖泉水乡风韵、园林特色的主要景点,也是蔚县建造的最早书院。迄今,是蔚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书院。

壶流河畔 水韵古镇——暖泉镇

西古堡,又称寨堡,位于镇西南,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古堡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南北长248.6米,东西宽248.1米,占地面积92.51亩。古堡堡墙高9米,底宽10米,顶宽3米,黄土夯筑。古堡南北两座堡门遥相对峙。堡内南北主街连接东巷、西巷、南巷、井巷等,通向堡内各处民居。东巷有关帝庙,西巷有观音寺,井巷内有官井一眼。

古堡有清顺治、康熙年间增建的南北瓮城,南瓮城呈长方形,占地2.52亩,北瓮城呈方形,占地2.29亩。两座瓮城均开东门,经过瓮城的街道在瓮城内拐了个弧形弯,当地人把瓮城叫做“虎抱头”。南瓮城里有双耳戏楼、地藏寺,北瓮城里有义仓。

西古堡的双耳戏楼建于清初顺治年间,为三间两耳式,单檐卷棚布瓦顶,该戏楼与蔚县众多戏楼不同之处在于左右建有的两耳房,两耳房建造构思精妙,占用戏楼东西两侧的空间,使戏楼不致孤立。戏楼的前面,是一块面积不足0.2亩的空地,可接纳五、六百观众。戏楼是为坐落于南瓮城的地藏寺而建。据说,双耳戏楼与地藏寺同为西古堡富商董汝翠和儿子董玉所建。

地藏寺位于南瓮城中,地藏寺及其周围古建筑布局灵活,结构复杂。整个地藏寺分上下两层,为天井式建筑。下层建有东西相对的12个全砖券窑洞,二层建筑为高台建筑,四周殿堂环绕,殿前四周为环状砖道。正北的殿为地藏殿,是三间两耳式建筑,内供地藏王菩萨,是地藏寺的主要建筑。另外,还有十殿阎君殿、鬼王殿、三义庙、马神庙、碑亭、魁星楼等多处建筑。这些建筑高低错落,布局紧凑,砖木雕琢工艺精美,壁画内容栩栩如生。

壶流河畔 水韵古镇——暖泉镇

西古堡现存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其中大多数是比较规整的四合院,也有连环套院、楼房院。据统计,古堡内现有九连环套院4处,四连环套院6处,规整的四合院49处。这些院落多数为砖木结构建造,虽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淋,但高大的门楼,精美的砖雕、木雕,依然不失当年豪华与气派。

西古堡是一座集“古城堡、古寺庙、古民居、古戏楼”四大文化奇观为一体的古堡。199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河北省文联、省民协评为“河北民俗文化第一村”。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暖泉,作为蔚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有东市、西市、上街、下街、河滩街等主要商贸街道,有多处饭铺、药铺、当铺、铁匠铺、木匠铺、皮坊、油坊、缸房、豆腐坊等商肆字号。(未完)

(摘选自《张家口传统村落》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