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人的政治斗争开始了其实司马光一开始并不反对变法,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后来的熙宁变法中苏轼也反对王安石新法,也有这一层关系在作用。

宋朝自从赵匡胤定下皇帝与文人士大夫共天下的风格之后,宋朝文人辈出,经济、文化出现极大繁荣。随着时间的积累,文人数量越来越多,宋朝官僚机构庞大,冗员严重,行政效率低下。于是从公元1043年到公元1071年的28年之间,宋朝进行了两次改革尝试。

赵匡胤

第一次改革是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这一次的革新持续了一年零四个月到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至此改革失败!这一年熙宁变法的主导者,24岁已经入仕三年的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熙宁变法的最大反对者26岁的司马光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又改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丰城县事。这一年司马光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了留念。并且司马光在庆历六年(1046)年回到了京成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这个时候也算是步入政治中心了。

庆历新政范仲淹

第二次的改革就是著名的熙宁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自此王安石开始了自己主导的熙宁变法,作为一个文人的变法行动,王安石没能改变文人理想化的特性。再加上新法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最主要的是触犯了贵族利益的同时还触犯了广大平民的利益。于是王安石为求变法得到支持,提拔了多达45位中央官员,其中包裹:吕惠卿(后来王安石罢相,此人想趁机陷害王安石)。王安石选人的标准就只有一条:支持变法。不管你的出身、人品,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投机倒把者。导致变法起到作用达到富国目的的同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对。而反对党的领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与王安石

为什么说这是两个文人的政治斗争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到1051年的时候有得到了欧阳修的举荐。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从这里来看,王安石人生遇见的重大人物:曾巩、欧阳修、周敦颐三个人。曾巩俩人老乡,临川两大家族。欧阳修算是文学上的半个老师!周敦颐理学大家,与王安石知己好友啊!这三个人可都是京城的名人!

欧阳修

王安石在1058年之前基本不在京城的但是有个人在京城,对司马光!司马光说起来比曾巩早了几年,俩人交集不多,但是司马光与欧阳修在“濮议之争”中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大有将对方打倒之势。他们在朝堂上磨破了嘴,私底下又是惺惺相惜,互相推崇文学上的造诣。周敦颐呢,司马光与周敦颐、张载、程颐等并称理学六君子。这可是一门新的学科将士大夫精神将儒学、道学、佛学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学派——理学,对当时士大夫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门学科刚刚兴起,用现在话说就是圈子很小,但是很团结!在熙宁变法之前两人都是文学圈的名人,都相互的仰慕对方,神交已久!说两人是文人的政治斗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周敦颐

第一、斗争方式文人化,书信激烈争辩变法利弊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之路。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于是两位文坛名宿备一件政治事件紧紧的连接在一起!文人的政治斗争开始了其实司马光一开始并不反对变法,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熙宁三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看看人家的政治斗争多么的光明正大,不夹带任何的私人感情。就是在讨论变法这个事的对错!是不是很文艺范!

王安石

第二、罢相期间成就创作高峰期

司马光在熙宁三年1070年称病离朝,辞掉了枢密副使的官职,也就是现在的副军委书记,和宰相也差不了太多。并请求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己退居洛阳,绝口不论政事,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到1084七月十一日全书完毕,历时15年。司马光一心修书,成就了这篇史学绝唱,与《史记》合成史家双绝!王安石在变法初期担任宰相,意气风发。可是随着变法的继续,神宗的压力逐渐增大,最后无奈之下只能罢了王安石的相位。王安石作品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都是王安石后期的代表作!政治家罢官都在怎么考虑官复原职,咱们这两位大文豪都是努力在进行文学创作!不是跑关系、走路子官复原职!

资治通鉴

第三、政治斗争不关乎文学欣赏,跟感情和艺术无关

两人的文人政治斗争还体现在对对待一个人上,这个人就是大文豪苏轼!我们都知道三苏是欧阳修的门生,1057年苏轼、苏辙中进士的时候还有一段小插曲苏轼兄弟二人被欧阳修推荐考制科,此时司马光为同知谏院;范镇、胡宿对于苏氏兄弟二人顶级上产生不同意见,有主张黜名,有主张降低等级;司马光惜其才,在他极力推荐下,宋仁宗将二苏定为进士。后来的熙宁变法中苏轼也反对王安石新法,也有这一层关系在作用。要知道苏轼的第一任官职凤翔府判官,在任上就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因此在苏轼刚刚回到朝中时候王安石非常的看中苏轼,可惜苏轼看到了变法的弊端。王安石也无奈的因为政治因素把他外放做官。后来司马光当政的时候要尽数废除新法,苏轼再次反对于是司马光无奈的因为政治因素把他外放做官!“乌台诗案”爆发后,苏轼被逮捕,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如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甚至已经去世的欧阳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牵连。当时赋闲在家的王安石听说此事后,也连夜派人进京上书劝说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同样的在苏轼流放期间曾探访王安石,两个人携手同游钟山时,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他们诗酒唱和,谈禅说佛,人生至乐,也不过如此罢。这就是文学上的相互欣赏与钦佩,与政治立场无关。夹在两边的苏轼表示:这就很尴尬了!

苏轼回翰林院图

公元1086年的夏天,王安石66岁,最终病倒在江宁。司马光此时已经病重,听闻王安石已逝,非常惆怅,评价6个字曰:不可毁之太过。因为在司马光的心中,王安石是个正人君子。同年,司马光也去世了。两个文学界的泰斗,斗争了半生的新法和大宋朝和他们没有斗争前一样,他们都没能改变大宋朝的政治,可是他们改写了大宋朝的文学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