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自古以来,国士尽忠,文死谏,武死战。文人以帝王纳谏为荣,进谏之路,虽死无悔。如何能够让帝王纳谏一直都是进谏之士,心头最大的疑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帝王固然知道,大臣能死谏者也少有大奸大恶之人,可只古也从不缺乏进谗言之人。听到进谏之后,如何明辨是非善恶从善如流,则是帝王心头最大的难题。

武死战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曾经写道:“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个行人、乞丐面对决定生死之物,尚且要斟酌得来方式,如其不正,则就死而不纳之。而进谏所要面对的是九五之尊的帝王,方式方法之重要可想而知。虽然大臣以进谏而死为荣,或也可称之为舍生取义的过程。但是大臣进谏毕竟不是为舍生取义,而是为了让帝王采纳。如何进谏就比愿意付出什么进谏更加重要

大臣进谏与帝王纳谏都是一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性事件。如何巧妙的提出建议,让帝王明辨各种要害,而又不至于触怒帝王,是大臣的一门艺术。如何明辨大臣之言,掌握事情真假,人心善恶则是帝王的一门艺术。当两者相结合就是流芳百世的千古佳话。今天就一起看看进谏与纳谏有哪些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策进谏,得拜相位

进谏、纳谏最早掌握这门艺术的人当属战国时期齐国邹忌与齐威王。齐威王本身是一位锐意改革的王侯;邹忌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治世之能臣。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了邹忌如何巧妙以及王的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而齐威王则是明辨是非,接受建议广开言路,拜邹忌为相,使齐国走向强盛。这故事包含了两人进谏与纳谏的艺术

邹忌进谏艺术

第一、语言艺术言己及人:邹忌进谏所说的事大部分都以自身为例。言语之中并未涉及帝王过错不足,仅仅映射出帝王无意识的受蒙蔽,仅仅在最后引发帝王的自我思考;第二、故事艺术巧妙对比由家及国:邹忌进谏大量言语所描绘的是自己家庭的遭遇。在战国时期的分封制社会,士大夫之家就是诸侯国的缩影。邹忌在家中位置与齐王在国中位置相似。遭遇也必然有相似之处。第三、总结艺术他人思考:邹忌进谏最后也仅仅指出齐王可能存在的弊病,却并未向齐王提出解决方法。但是却让齐王明白,进谏就是弊病的解决方法。最后由齐王主动提出广开言路的对策。

邹忌的比喻

齐王纳谏艺术

第一、深明国情:在齐威王接受邹忌进谏之前,已经明白齐国本身存在的问题,也知道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国家改革之方法,可谓是思贤若渴。第二、判断与思考能力:邹忌的进谏看似轻描淡写,可是却在无形之中指责了,齐王身边之人联合蒙蔽齐王。虽然有邹忌小家作为对比,可谁也不知,是否事实如邹忌所言!第三、帝王的果决:齐王采纳了邹忌的进谏,无形之中承认了身边人对自己的蒙蔽。于是齐王果决推行政策,并拜邹忌为相让政令无阻。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免于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邹忌与齐王

进谏与纳谏的盛行

齐王采纳邹忌进谏之后,迅速国富民强,一时之间,诸侯国纷纷效仿,广开进谏言路。从此开始进谏帝王成为无上荣耀,帝王纳谏则是赞扬帝王大肚能容。邹忌进谏的成功算得上是历史上最经典的进谏,却也是最顺理成章的进谏。齐王寻求国家改革,邹忌进谏改革意见。两者并无需求上的冲突,可是历史上的进谏,并不仅仅出现在帝王需求之时,更多的是帝王过错之时的逆颜进谏。这就更需要臣子的进谏艺术和帝王的纳谏胸襟判断。

李斯

封建社会第一谏书

公元前360年左右,秦孝公接纳商鞅变法思想,在秦国实行变法。至此秦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秦国国力迅速发展,超越其他六国,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秦国终于具备气吞天下之势。而各国为了防止被秦国吞并,阻止秦国兵锋,手段尽出。公元前237韩国为削弱秦国实力,利用秦国兴修水利的国策。派遣水利专家郑国赴秦为间谍,劝说秦国开凿一条长三百多里水渠,使秦国无暇进攻韩国。郑国以客卿身份进入秦国,照计划游说秦王,修建“郑国渠”。一年后,郑国阴谋败露,秦国上下大为震动,秦国贵族纷纷进谏秦王,驱逐秦国境内客卿。此时李斯身份亦为客卿,在驱逐之列。此情形之下,李斯上秦王《谏逐客书》。

郑国渠示意图

一封改变历史的谏书

相较于邹忌以齐国贵族身份,当面进谏意图改革的齐王,实行改革计划。李斯以被驱逐客卿身份,上书进谏秦王,停止驱逐客卿,其难易程度可称得上云泥之别。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作为一篇谏文,仅就写作方式和论证方式来说,《文心雕龙》中已经做了最好的评价。李斯用华美的语言,撼动了震怒的秦王,将秦国自立国以来,客卿的功劳展现无遗。如果说观《出师表》无不落泪,那看《谏逐客书》则是无不信服。是李斯一纸书文,改变一国决策的艺术,可谓旷古罕见。这篇谏书对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秦王纳谏,停止驱逐秦国客卿,后拜李斯为丞相。秦灭六国,一切粮草后勤都是由这位丞相筹集调度。如无李斯治国之功,秦统一天下,或未可知。

韩愈

再完美的谏书也需要圣明的君主

这封名流千古的谏书,除了李斯的语言和论证艺术之外,圣君嬴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嬴政若因郑国一人,以偏概全,不变真伪,采纳贵族之言,驱逐客卿,这封千古谏书也只能是一篇美文。将时间向后跳转1000年,来到公元819年,唐宪宗遣中使杜英奇等30人持香迎佛骨于宫内,供养三日。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唐宪宗这一行为引起天下人的效仿,大唐天下,人人礼佛,佛道盛行,远超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这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儒家伦理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卫道士,千古文章四大家的韩愈,愤然上《谏应佛骨表》然而结果却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进谏与纳谏是臣子与帝王共同的艺术,缺一不可

论身份:李斯写《谏逐客书》身份是被驱逐对象,韩愈上《谏迎佛骨表》时官居兵部侍郎,那是副部长级别的高官。论文采:李斯之文古今罕见,可韩愈的文章也相差不大。两者结果迥异的最大原因乃是进谏对象和出发点不同。首先在进谏对象上:秦王嬴政,胸怀天下,千古一帝,志在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李斯上书进谏之时正是嬴政年富力强,雄心勃勃之时。唐宪宗李纯,虽为唐朝中兴之主,却有胸怀天下之志。无奈公元819年的唐宪宗已经病入膏肓,识人不明任用奸相,宠信宦官迷恋方术。服用长生不老药,迎佛骨进宫廷之内,此时唐宪宗已经几近疯狂,眼中再无天下大事。这是韩愈失败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

其次在出发点上:秦王嬴政因为郑国阴谋消耗秦国国力,下令逐客。而李斯从客卿为秦国所做贡献出发,证实客卿存在利大于弊,客卿能够帮助秦国强大。这一点契合了秦王嬴政寻求国家富强的目的。而韩愈进谏是因为唐宪宗信佛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对儒家思想造成了重大冲击。是两种思想体系的争论,而不仅仅是皇帝行为对错。是以唐宪宗勃然大怒!毕竟两者一个从帝王所想出发,一个从社会道义出发,本无对错。对帝王而言,却完全不同!宋朝君臣与谏纳

北宋奉行以文人治国的国策,进谏、纳谏也与之前任何朝代不同。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君王需要遵守一个不杀言官的规定,于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无论是否有进谏之权,是否担任言官职位,进谏之时都是没有丝毫犹豫。这当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宋仁宗时期包拯和唐介两人阻止宋仁宗授予张尧佐宣徽使、节度使职位时的进谏。

包拯进谏

宋仁宗因为爱妃张贵妃的枕边风,准备授予张贵妃伯父三司使之职。因为三司使位高职重,被言官劝阻。张贵妃退而求其次,请求让伯父担任宣徽使、节度使的职务。这一下引起了谏院和御史台的集体反对。时任监察御史的包拯便带领御史台一众御史,谏官唐介带领谏院一众官员集体进谏。御史台众人可谓是围堵宋仁宗,当面进谏,请求免去张尧佐宣徽使、节度使职务。民间传言包拯吐沫星子都已经喷到宋仁宗脸上。可是宋仁宗对于群臣的进谏,只能耐心安抚。而另一边唐介则是包围宰相、枢密使,直言宋仁宗授予张尧佐宣徽使、节度使是两府宰执的过错。面对这样简直是泼皮无赖一样的进谏,宋仁宗也只能无奈作出退让: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却派张尧佐除外任职,并名言不得行使宣徽使权利。可谓是给了名利,夺了实权。

唐介为难两府宰执

宋朝类似这样进谏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二程中的程颐在担任任崇政殿说书,算是帝师。史料记载:“程颐为讲官,一日讲罢未退,上偶起,凭槛戏折柳枝。颐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掷枝于地,不乐而罢。”文言看着麻烦,白话文就是说:春天时候宋哲宗折了一根柳枝玩。程颐就对年仅十一岁的宋哲宗说,现在是刚刚春天,怎么能折柳枝。哲宗非常生气,却也只能忍气说自己以后不再折柳枝。

北宋唯一文人枢密使狄青

宋朝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巅峰,文人雅士辈出,文采绝艳之人也从不缺乏。可是宋朝的大臣进谏却并没有表现出像其他朝代一样的艺术感。既没有邹忌进谏的美妙比喻,也没有李斯进谏的千古文章,简简单单直白、质朴甚至要加一句不留情面!这其实与宋朝的帝王和国家的思想潮流相关。宋朝的文人政治地位大为提升,并且对于文人的生死有着最基本的保障。而宋朝的帝王在给予文人政治地位的同时,却牢牢的掌控者国家的思想潮流。相比于唐朝三教并立的民间复杂思潮,宋朝的文人思想主流牢牢的儒家思想占据。每一位文人都表现出积极入仕,报效国家思想。但凡出现别样的思想,跳出儒家君臣思想,影响到国家统治,就会为广大文人所排斥。在电视剧《清平乐》之中这一点和历史相同,武人出身狄青、善于经营贪财的夏松,不论两人的社会功绩、个人能力如何都会受到广大文人集团的排斥。因此宋朝文人进谏与帝王的纳谏都是简单直白,没有复杂的寓言和文字。这份质朴而淡村的进谏与纳谏是历朝历代所没有,这份独特本身也是一种美妙的艺术!

会友图——人至察则无徒

两个人的艺术

由此不难看出,不论你进谏方式如何,也不论内容如何,如果遇不到一个能够善于纳谏的帝王,都不可能将进谏变成一门艺术!一个正义的进谏所站的立场必然是社会或者国家的道义所在,最少在进谏者看来是这样。但是对于纳谏者而言,面对所谓基于国家和社会道义的进谏,却并不一定是帝王心中所想。甚至为帝王心中所想,却也要出于某些原因不能实施,而是衡量纳谏之后的利弊,才能决定。我们在现代社会为人处事也是一样,不是我们以为的,为了别人好,而对别人说的话,别人就会听。哪怕规劝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毕竟每个人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不必强求,不必渴求,人至察则无徒。换一种方式,和谐相处,或许你的人生也会像进谏、纳谏一样成为一门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