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我国战乱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那时候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战乱时间一直持续到建安16年,曹操剿灭西凉军阀马腾、韩遂,基本统一北方全景。同时南方刘备占领西蜀,孙权稳固江东。三国局面正式形成,华夏大地进入短暂的三角稳定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文学发展也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变革,主流题材文学汉朝的赋逐渐转变为古体诗与赋共存。在这一时期曹操、曹植、曹丕三人再加上同时期的建安七子,构成了三国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曹操

曹操终结了三国时代的战乱,曹操是那个时代发动战争最多的人,甚至在三国演义中是个无恶不作的奸雄,可是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当中,曹操从来没有和战争狂人沾边。也没有说曹操给那个时代带来了战乱与灾难!曹操是一个决定时代命运的人,却也是一个知道人民疾苦的人!曹操曾经数次在自己诗作中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蒿里行

作者: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千里无鸡鸣

曹操诗大致分为三类:写实、言志、游仙诗!曹操诗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写实诗与言志诗。曹操的《蒿里行》是曹操写实诗作的代表作,前半部分描写了三国时期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失败,下半部分写的是战乱之下人民大众民不聊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两句描写了战乱之下底层人民民不聊生,社会百业凋敝,百不存一的悲惨景象。这般写实景象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同时期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

七哀诗 节选

王粲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里面将一位夫人面对悲惨生活做出弃子的无奈选择。原因更是听着伤心,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两人两首诗可以说将三国时期的战乱场景描写的凄惨、悲怆!这两首诗也是三国时期写实诗的最高成就,更是五言诗的开创之作。对后世的写实诗影响很大!

战乱下的城市废墟

认识曹植与曹丕源自于那首耳熟能详的《七步诗》,感叹于曹植的才思敏捷,痛斥曹丕的薄情寡义。可是渐渐发现,两人的世界,不只有诗,更有震铄千古的赋。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中评价曹植与曹丕: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两人所做辞赋属于汉大赋的范畴,曹植的《洛神赋》更是后汉时期赋的扛鼎之作!三国时期赋的创新点却在建安七子的小赋。建安七子的小赋,小赋将汉大赋的贵族之气去除,让题材普通话,内容平民化,写实化,将赋的抒情功能扩大。曹丕曾经在评价建安七子的小赋:“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而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甚至夸赞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认为他们的赋可以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洛神

三曹与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代表了三国时期,我国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乐府诗内容逐渐被丰富,开始脱离原来的格式束缚向,开始五言诗转变。汉大赋逐渐走向没落,渐渐被小赋取代,使小赋逐渐走向繁荣。在散文方面开始出现用典与对账,逐渐开始向骈俪文转变!建安文学虽然时间短在我国历史上却又很重要的作用。是先秦文学向唐宋文学转变的开端,他们的开拓创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