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數字經濟”這個概念想必會引發一波新的炒作狂潮,不出意外的話,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會“數字經濟”相關內容,而且,可能還是多次出現。此前,在互聯網大躍進中,人人都在擁抱互聯網,不管有邊沒邊的都指望借“互聯網+”蹭一下市場風口。

如今,互聯網概念逐漸淡化,數字經濟概念逐漸崛起。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抱緊大腿也是過冬的方式之一,即使這條大腿可能也是虛胖的。

關於數字經濟,官方解釋是一種把信息和商業活動全都數字化的系統。數字經濟本身與互聯網經濟有很大交集部分,數字經濟需要互聯網才能發揚光大,互聯網得益於數字經濟才能創造價值。數字經濟說穿了就是線下業務轉向線上,也是互聯網經濟的一部分。數字經濟並未超出互聯網範疇。(注:如果看不懂學術性表述的話可以理解爲,根據數字做選擇、做決策,數據指導行爲)

在當今這個提倡新事物、新模式、新經濟、新零售,凡事都要有個“新”字的時代。一個新概念必然能引起一批人的注意。更何況,主導這場風暴的推手是政府。2017年,“數字經濟”進入了政府工作報告中;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雖沒有直接提及“數字經濟”,但卻着重強調了“互聯網+”概念。殊途同歸,說數字經濟就是在說互聯網,頂互聯網也是在頂數字經濟。

根據一項研究顯示,美國超過50%的GDP來自數字經濟,中國只有三分之一。巨大的成長空間讓正值經濟轉型之際的中國看到了希望。原始三駕馬車跑不動了,現在需要找尋新馬車。

原本國內經濟的運作模式基本處於一種病態的環境,有能力的人自守三畝地,等着新人摸石頭過河。當看到有人喫到螃蟹了,立刻照搬照抄。一直以來,國內就有一種非常不好的商業氛圍,只要有人在某方面的創新取得成功後,立刻就會有一羣人瘋狂的複製,俗稱“一窩蜂”現象。一窩蜂現象,簡而言之即不守市場秩序,所有人都不去思考什麼市場供需平衡問題,只想着“既然他能賺錢,爲什麼我不能賺錢?”

其實,這是典型的小農思想作祟,也正是這種小農思想害死了不少行業,以前的電視機行業、之後的家電行業、現在的P2P行業等,這些行業幾乎都經歷了起初的興盛,至後來的慘烈競爭,再到最後的巨頭壟斷。任何行業只要出現了一窩蜂現象就必然不可能健康發展,這也是爲何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原因之一。

數字經濟最大的任務是解決國人盲從跟風的惡習,通過數字化提高運作效率及透明度,告知國人哪些地方有機遇、哪些行業產能過剩了。這其中包含了財富的金礦和被淘汰的危機。

數字經濟按用戶劃分可分三類:to C(終端消費)、to B(企業、機構)、to G(政府)。

C端數字化產品注重精簡、完整,操作簡單易上手、信息齊全。淘寶是國內較受歡迎的電商平臺,淘寶的成功有國內市場空白及互聯網風口的推動影響,但其產品本身也因爲符合上述兩點而深受消費者喜愛。淘寶導致不少實體店關門、不少女人成爲敗家娘們,這足以證明其產品的成功。

B端數字化產品講究功能齊全、數據準確。對於B端用戶而言,他們需要的無非是上游供給與下游需求信息,以及優化整體運作流程。上游整條供應鏈的價格、庫存、運輸情況等信息;下游市場地區消費水平、產品銷量、人口流動等情況;企業運作與生產通過數字化產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G端數字化產品要求美觀、快速。政府類客戶非常重視產品的外在形象,這既是門面也是臉面,多餘的就不說了,懂就行。由於職能特殊,政府部門需要第一時間獲取信息,對於信息傳遞的效率要求較高,這是G端用戶在功能上最看重的。

誰能創造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誰就能第一時間搶佔市場。這是當今所有科技類企業都在努力爭奪的戰略高地。以前,企業只要與“互聯網”、“共享經濟”、“區塊鏈”、“新能源”扯上關係的就能很容易拿到融資,繼而上市獲得熱捧。同理,可以預見的是,從今年開始,企業想要容易的拿到融資,恐怕就得貼上“數字經濟”的標籤。

對於企業而言,做好產品是擁抱這條大腿(個人認爲,概念炒作很容易變成新的產業空心泡沫)的最好方法。對於普通喫瓜羣衆而言,抱大腿的方法無外乎兩種:其一是投身;其二是投資。

所謂的“投身”是應聘與該行業相關的企業崗位。如同之前P2P大紅大紫之時,一些壓根就不懂金融、也不懂消費的人閉着眼睛衝進去賺了不少錢;區塊鏈剛剛炒起來之時,一些根本就解釋不清啥叫“區塊鏈”的人賺的盆滿鉢滿,依靠炒作數字貨幣發了大財。道理是一樣的,即使數字經濟也只是個泡沫,最先投身其中的人也能享受到紅利。

統計局的數據已經足以說明問題,與數字經濟關係最爲密切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工資水平比號稱位於產業鏈頂端的金融業還高。數字經濟中的財富是實實在在客觀存在的。當然,有底子也不意味着不會有泡沫,但從喫瓜羣衆角度考慮,有沒有泡沫又有啥關係呢?在這個笑貧不笑娼的時代,有錢纔是王道。在這種cao蛋的環境中,無力反抗只能享受。

所謂的投資是購買一些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股票或是相關理財品。不過,投資不同於投身,投身最多基本上沒啥損失,而投資則伴隨着一定的風險。最先購買e租寶、錢寶等寶寶類產品的玩家都賺了大家,後面來不及逃的本都搭進去了;最開始炒數字貨幣的人很多都實現了財務自由,有人還能登上富豪榜,可那些大媽們就血本無歸了;之前靠PPT、夢想、概念找投資人要錢的人中,有一些已經套現享受生活了,現在拼死拼活製作項目計劃書的連500萬都很難拿到……

最先喫到螃蟹的人一定是喫得最香的。相對應的,擊鼓傳花接到最後一棒的人肯定也是死得最慘的那個。投資數字經濟也一樣,你可以不用在乎有沒有泡沫、也不用管到底能賺多少錢,但一定得懂得適時退出。

不過,數字經濟除了財富效應外,本身的潛在風險也得引起注意。數字經濟純粹是依靠技術打造的經濟生態。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技術帶來的變革有正面也有負面。

波士頓諮詢在2年前曾對數字經濟做過研究,隨着數字經濟的興起,傳統就業生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未來的就業形勢將逐漸向少數頭部集中,專家型人才將獲得更多工作訂單,但僱傭形勢將更多的採用項目制、兼職形式。在數字經濟環境中,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甚至可以自己創辦自己的工作室承接項目。

所以,目前大量職業技能不過關的就業人羣將面臨更大壓力。一股自下而上的人才淘汰潮流將伴隨數字經濟的興起而產生,更何況,眼下裁員的公司就不少。而且,這種發展趨勢是不可逆的,因爲這是時代發展所趨。

同時,國內人才市場中金字塔型的人才分佈決定了底層勞動力面臨空前巨大的就業危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批企業也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可在產業升級的檔口,這批人很可能重蹈上世紀國企改革後的“4050”人羣覆轍,成爲就業困難戶。

因此,又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平時靠吹牛拍馬、弄虛作假的人很難在數字經濟生態環境中生存,而新的矛盾必然誕生。諷刺的是,當前國內不少企業的中高層、甚至是政府就夠部門中恰恰存在大量這種人。他們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可能做出各種妨礙時代進步的行爲,也就是俗稱的“改革阻力”。

真正的數字經濟所帶來的一定是一個信息透明、交易公平的市場環境。我個人只有一個願望,但願數字經濟這鍋粥不會像之前那幾個,熬粥需要“炒”,可如果“炒”過了,這粥就糊了,最後大家都沒得喫。

(許多文章無法發佈,請加微信號:財經上帝視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