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一個全世界都天天關注的焦點。古代封建王朝時期有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而到了現代,原本最被看不起的“商”成爲了一國經濟發展的核心。雖然今天沒有所謂的等級制度,但社會上默認的等級已經變成了商士工農。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之所以能騰飛,靠的是那批“商”,而中國經濟之所以走到今天這一尷尬的地步,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出在“商”身上。

隨着“商”的壯大,經濟發展也日漸增速,以至於到了完全失控的超速狀態。本世紀的中國經濟就像一個光着膀子在磅礴大雨中狂奔的少年。不顧風吹雨打,僅爲享受剎那間的喜悅。殊不知,這份瀟灑的代價是未來的高燒、生病。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追逐財富的行列。有些人生怕錯過了發財機會、有些人看到了未來的危機擔心自己將來的命運、有些人純粹是盲目跟隨大流被他人所影響。

當全社會都沉浸在拜金主義氛圍時,爲了“經濟效益”,不少人都無可奈何的經受着高壓環境蒸烤。

中國每年50多萬猝死人羣中,很多都是因爲過勞死,而過勞死的源頭就是壓力。而且,這些猝死人羣中有不少還是已經事業有成的中青年,前阿里DT總監歐吉良34歲猝死,鳳凰網原總編輯、百視通首席運營官吳徵39歲猝死。其他猝死的年輕人更是不計其數,比如衆所周知的程序員們。

向他人施加壓力的人,往往自身也揹負着巨大壓力。在企業運作時,底層有KPI壓力、中層有對結果負責的壓力、高層有擔負整個企業命運的壓力。在國家治理時,基層有執行壓力、中層有背鍋壓力、高層有來自民間的壓力。

可以說,逼死人的恰恰是人,而逼死他人者,自己又在被其他人逼迫。整個現狀依舊像魯迅所寫的那樣,一個喫人的社會。

身處這樣的環境,無論個人是否願意、無論個人品德如何高尚都不得不同流合污。

從走出象牙塔那一刻起,就不得不從事與塔內所學背道而馳的行爲。一開始還會心懷芥蒂,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習慣了。等適應環境後,自然就變成了以前自己所唾棄的那種油膩、萎縮之輩。而這種轉變往往會被冠之名爲“成熟”的美名。

有能力的四處伺機爭搶蛋糕,甚至從底層羣體中壓榨奶油;沒能力的除了拼命守住自己領地外,還要互相殘殺爭奪有限食物。

所以,有人把保健品當藥品賣、有人敢於疫苗造假、有人從病人口袋中榨取救命錢、有人忽悠老年人理財投資、有人裸貸逼迫大學生“下海”、有人用地溝油下鍋、有人生產毒奶粉……爲了錢,他們甘願赴湯蹈火,也是在所不辭。

主事人固然可惡,可知情者、協同者難道就是清白無辜的嗎?有人本就是同道之人,可以心安理得的賺取黑心錢;而有人則還殘存着些許良知,但即使如此,要他們放棄金錢的誘惑舉報自己老闆也是幾乎不可能的。

說穿了,其實一切都是爲了錢。那些人難道就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爲嗎?畢竟不是小孩子,大道理肯定懂,但大道理不能當飯喫、大道理不能消除焦慮、大道理無法規避風險。他們心中又何嘗沒有一絲愧疚、一份擔憂、一種恐懼。但爲了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好的活着,有些事不可爲也得爲之。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是上一年代國內企業家圈層中的名言。而事實證明,只要敢幹的,現在都活得不錯。那些老老實實聽話的,現在整天要爲房子、醫藥費犯愁。

除了此類較爲特殊的羣體之外,平日裏那些老老實實的個體在日常工作中也難免勾心鬥角,爲了自己利益不惜損害他人利益。在這個社會上,如果沒點小算盤,受傷的就總會是自己。

無論是誰,只要想融入這個社會,或多或少都會揹負一些罪惡。其實,所有人都十分清楚自己的罪孽,這份原罪也如同烙印般刻在所有人心中。只不過,在人前,人們都爲了所謂的“面子”隱藏內心真實的想法。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活下來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從降臨這個世界開始,優生優育的嬰兒就該慶幸自己父母身體健康,自己沒有進入那6.8‰的不幸羣體中。

所有走正常程序的出生嬰兒都會被迫要喝醫院提供的第一口奶,這些嬰兒應該祈禱自己喫到的奶粉廠商還良知未泯。

並且,投胎也是個技術活,不是人人都像王思聰那樣會找孃胎。有不少就是因爲投不準胎,要麼成爲棄嬰、要麼遇到一對不負責任的主。

闖過人生第一道關的幸運兒立刻就需要面對幼兒園的考驗,熊孩子間的欺負、霸凌還算小事。運氣不好的,會遇到“容嬤嬤”保育員,喜歡拿針管教孩子。

好不容易上了小學,就要開始與假疫苗、地溝油、問題食材搏鬥。更可氣的是,說不定會遇到一些怪獸家長,動不動就把“書記”搬出來,或是找家裏“基金經理”把股票砸跌停,搞得自己孩子得有特權一樣。可“書記”與“基金經理”都是少數,多數家庭只是普通家庭。

進入中學後就得爲中高考而奮鬥,就算寒門鮮有貴子出,也得爲那如同中彩票一樣的概率而拼搏,因爲這是當前社會窮人家唯一的機會。從這時候開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開始進一步拉大。

高考是人生重大的分流點,不談985、211之類的分流,即使一二本、高專職的區別也足以把人劃爲三六九等。這時候,投胎的好處又顯現了,有人可以避開這種漏斗式的篩選機制,出國鍍層金就成了高貴的“海歸”。

進入象牙塔後,這應該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四年生活。沒有生存壓力、沒有學業壓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會遇到來自社會的黑手,有人被迫成爲教授的奴隸,明明是自己的功勞卻得拱手讓人;有人經不住誘惑最終成爲“失足婦女”。

踏上社會後,真正的磨難開始了。年輕人最先要經歷的就是找工作壓力,初出茅廬啥都不懂,上當受騙在所難免。可問題是,有些人受騙後學到了、成長了;有些人受騙後自己也從事詐騙坑害別人;有些人受騙後只會怨天尤人從不反思。

即使找到一份正規的工作,還得經歷各行各業的潛規則洗禮。在這個階段,輕者得了抑鬱症,重者被逼逃離社會甚至自殺。

有了工作後,該考慮的是成家立業。可在當今國內環境下,普通人買房就意味着簽訂了賣身契,這輩子只能爲還債打拼。至於是否成家生子就看各人的境況了。

人到中年,按理說也該看懂了、看明白了、再不濟也應有所悟吧。但中年恰恰意味着顛覆、意味着由盛及衰的轉折點。在當今市場中,中年人似乎不如年輕人更受青睞。如果之前沒有什麼積累、沉澱的話,人到中年就會遇到一些大變故,或是妻離子散、或是事業受阻、或是身體不支……

老年時代是人生暮年,可真實情況並不如小說、故事裏說的能夠安享晚年。老年人體弱多病是正常情況,可這藥可能會把一箇中產家庭喫到破產。有句話叫做“賺錢買棺材”,年輕時不注意身體,晚年就只能用賺來的錢買藥治病。很多家庭的和睦恰恰經不住一場大病的試煉,家族反目案例比比皆是。

人這一生中,有太多坎足以致命,能夠經歷千難萬阻活下去實屬不易。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有句名言,“生而爲人,對不起”,我覺得還應該補上下一句,“活到現在,不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