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見馬燧吊錘了李靈耀,趕緊命田悅領精兵兩萬馳援。馬燧率李抱真、李晟直撲楊朝光營寨,田悅對部下說:“楊朝光守營士兵萬人,即使馬燧用全部精兵進攻。

貞元十一年(795年),負責夜觀天象的司天臺,向唐德宗彙報告,“熒惑太白犯太微上將”,預兆國家將喪失擎天之柱。

果然不足一月,馬燧於長安私宅中病逝,享年70歲。德宗爲輟朝四日以示哀悼,追贈其爲太尉(一作太傅),賜諡號“莊武”。其實,早在八年前,馬燧就因爲一個嚴重的誤判身敗名裂,淡出了唐朝的軍事集團。

1、平涼劫盟中的嚴重誤判。

馬燧作爲中唐最能打的幾個名將戰功屢屢,時任吐蕃大相尚結贊,都曾頗爲忌憚的對部將說:“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除之。”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尚結贊領兵大舉寇涇(今甘肅涇川)、隴(今陝西隴縣)、邠(今陝西彬縣)、寧(今甘肅寧縣)等州,“掠人畜,割禾稼,西境騷然”。

當吐蕃兵鋒直抵鳳翔,被李晟在汧陽城(今陝西隴縣)設伏大敗而逃,尚結贊僅以身免。

鳳翔、汧陽城和長安的位置關係

踢上了李晟這塊鐵板後,尚結贊暫時斷了攻入關中的念頭,屯兵於鹽(陝西定邊)、夏(陝西靖邊)兩州等待機會。

也算尚結贊倒黴,當年冬天甘陝大寒,滴水成冰,雪厚盈尺。吐蕃士卒被凍得病死甚多,作爲食物來源的牛羊也大量倒斃。

德宗李適趁機以馬燧爲綏、銀、麟、勝招討使,帶領華州節度使駱元光、邠寧節度使韓遊瑰及鳳翔府各鎮軍隊聯合討伐。

被寒冷氣候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尚結贊,趕緊遣使求和。他早就通過細作得知,馬燧雖然很能打,但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愛財。

尚結贊命大將論頰熱帶着重禮來見馬燧,請他從中斡旋兩國會盟之事。次年四月,馬燧帶着論頰熱入長安覲見,極力勸說德宗同意會盟,並願意以身家性命擔保。

結果,這次會盟以尚結贊劫殺唐朝會盟使告終,史稱“平涼劫盟”。(詳見拙作《帝國的詭詐——崔希逸背盟攻殺、尚結贊平涼劫盟》)

平涼劫盟後,唐蕃關係跌入谷底。德宗開始執行強硬的對蕃“三不政策”(不談合盟、不見蕃使、不接國書)。此後30餘年,兩國邊將各顯其能,大打出手。作爲會盟的擔保人,馬燧被罷去兵權,封了個司徒兼侍中的閒差,窩在長安頤養天年。

雖然平涼劫盟的誤判,讓馬燧身敗名裂,但他之前的累累戰功不應該被埋沒。

作爲一員縱橫沙場30餘年的宿將,馬燧至少有三大戰役打得極爲驚豔,令人難以忘懷。

這便是大敗汴州節度李靈曜之戰、吊打魏博節度田悅之戰、平定李懷光之戰。

2、平定汴州之叛

唐代宗大曆十年(775年),河陽三城(故城在河南孟州市西)兵變,亂軍趕走了河陽節度使常休明,大肆搶掠周邊城鎮。

唐廷將時任商州刺史的馬燧,提拔爲河陽三城節度使,命其帶兵平叛。

次年五月,汴州(河南開封)大將李靈耀反叛,佔據州城,切斷漕運,向長安送表章要求封爲節度使。

唐代宗無奈之下,冊封李靈耀爲汴州、宋州(河南睢陽)等八州節度留後。但李靈耀並不滿足,拒不受命,開始暗中勾結魏博節度使田承嗣。

田承嗣派侄子田悅,率軍支援李靈耀,左右夾擊大敗唐將劉洽。

河南河北兩地藩鎮連聲同氣,讓唐庭非常緊張。代宗命令馬燧和淮西節度使李忠臣聯合討伐李靈耀。

可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懼怕河北藩鎮軍,逡巡不前不說,還聲稱遭受襲擊,焚營西逃。

馬燧親自去見李忠臣,請求擔任前鋒,揮軍直逼汴州。

李忠臣見馬燧進展順利,有心順手摘個勝利果實,便帶兵沿汴河南岸進軍,與馬燧沿北岸前進的行動相呼應。

隨着,馬燧在西梁固痛擊李靈耀帳下大將張清。覺得形勢不妙的李靈耀拿出了自己的王牌——八千人的“餓糧軍”。

可惜這支號稱王牌的部隊,依舊不是馬燧對手。在浚儀城附近,馬燧統領的河陽軍在平原地區硬撼“餓糧軍”。當面鑼對面鼓,結結實實給李靈耀上了一課,打得他抱頭鼠竄,河陽軍一戰成名。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見馬燧吊錘了李靈耀,趕緊命田悅領精兵兩萬馳援。

應該說,河北藩鎮軍隊的戰鬥力確實很強。田悅揮師南下,連敗杜如江、李正己、劉洽、長孫全緒等人,乘勝逼進至汴州三十里處紮營。

也該李忠臣倒黴,他本來準備順手摘個桃子,不成想田悅打到門口了。李忠臣只得整合宋州、淮南、浙西的唐軍與田悅交手。但在河北鐵騎的衝擊下,唐軍再度崩盤。

無奈中,李忠臣只能向他眼中的小字輩馬燧求救。

馬燧帶四千兵卒星夜趕來,夜襲田悅大營,黑暗中田悅匹馬而逃。李靈耀聽說田悅逃走,也連夜帶着百餘名衛士落荒而逃。

收復汴州後,馬燧將戰功讓與李忠臣,帶兵在城外紮營。

果不出馬燧所料,生性暴躁的李忠臣不但獨吞了戰功,還找藉口殺了與之爭功的宋州刺史李僧惠。

馬燧看到李忠臣此人不值得爲伴,便帶軍返回了河陽三城。

3、吊打魏博節度田悅

大曆十四年(779年),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去世。臨終前,他覺得兒子孱弱,便讓侄子田悅襲任節度使。

此事,開唐朝藩鎮節度使子孫世襲之先河。

田悅世襲魏博節度使之初,爲了穩定人心,表現的很恭順。但馬燧早就看透了他的本質,上表聲稱他早晚必反。

作爲直接面對河北藩鎮的河東節度使,馬燧開始在太原苦練精兵,以備不時之需。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田悅果然和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成德節度使李惟嶽一起反叛。

德宗命馬燧率步、騎兩萬人和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軍行營兵馬使李晟會合平叛。

十一月,馬燧率軍抵達邯鄲,田悅派大將楊朝光率兵萬名,在雙岡建東西並列的兩個營寨抵禦。

馬燧率李抱真、李晟直撲楊朝光營寨,田悅對部下說:“楊朝光守營士兵萬人,即使馬燧用全部精兵進攻。數日內也不可能攻下。等我攻下臨洺,回師夾攻,唐軍必敗。”

田悅的預見並沒有錯,唐軍在楊朝光營寨外進攻數日未能得手。田悅得知唐軍受挫,親率一萬多人趕來增援。

馬燧命大將李自良、李奉國率騎兵會同神策軍在雙岡外阻擊,他下令道:“讓田悅過來,立斬你們!”

同時,馬燧命人將剛剛打造好的燃火車推出,趁着風勢火燒了楊朝光的營寨。唐軍趁機攻入,斬殺楊朝光和大將盧子昌,斬首五千餘級。

田悅見楊朝光營中火起,心知不妙,連忙撤回臨洺,整頓全軍準備決戰。

馬燧趕到臨洺城下與河北叛軍接戰一百餘次。田悅軍大敗,斬首一萬餘級,繳獲糧食三十萬斛。

建中三年(782年)正月,田悅面對唐軍壓力,向淄青節度使李納、成德節度使李惟嶽求救。

李納派大將衛俊率軍一萬趕來救援,李惟嶽也派兵三千前來。田悅召集被打散的士兵兩萬多人,在洹水築堡壘,淄青軍隊駐紮在他的東邊,成德軍隊駐紮在他的西邊,互相呼應。

馬燧率領唐軍於漳河岸邊紮營,田悅事先在派大將王光進,在漳河橋樑邊築城固守,堵住唐軍過河之路。

唐軍數次搶渡漳河不成,損失頗大。

爲此,馬燧派人在河道上游,將幾百輛軍車用鐵鎖相連,車上裝滿土石,順利截斷了水流湍急的漳河。

唐軍強渡漳河後,營中存糧已少,將領們都建議馬燧在漳河固守等待補給。

可馬燧卻命各軍只帶十天口糧,繼續前插與田悅隔洹水對峙。

李抱真和李芃都趕來詢問,“爲何糧少卻深入敵區?”

馬燧答道:“糧少只能速戰,兵法說調動敵人,而不受敵人擺佈。現在田悅和淄青、恆州三支軍隊互相呼應,用意就是堅守不出,等我軍糧盡。如果我們攻敵必救之處,田悅一定會出戰。我們就在野戰中擊潰之。”

洹水與臨洺、魏州的位置關係唐軍渡過洹水後,田悅果然堅守不出。

馬燧命各軍半夜喫飯,雞叫前擊鼓吹號直奔魏州。但同時,馬燧也發下將令:“各軍聽到敵軍追來,即刻掉頭列陣,與叛軍野戰。”

隨後,他又安排一百名騎兵準備柴草火種,埋伏在河旁密林中。如果看到田悅軍過河追擊,就放火燒橋。

唐軍不過走了十幾裏,田悅就帶着淄青、恆州步騎兵四萬多人過橋追來。

馬燧走到陣前,召募五千死士分列左右,等田悅急匆匆的趕到。馬燧二話不說,親自帶着死士發動突襲,田悅措手不及陣腳大亂。

河東軍戰勝後,神策、昭義、河陽各軍掉頭合擊,田悅軍大敗。等到叛軍逃至洹水邊,浮橋早已燒掉。

叛軍自相踐踏,淹死的不計其數,唐軍擊殺大將孫晉卿、安墨啜,斬首兩萬餘級,俘虜三千餘人,淄青兵死亡殆盡,屍體相疊三十多里。

田悅帶着一千多殘兵敗將逃到魏州。

田悅逃至魏州閉門堅守,朱滔(幽州盧龍軍節度使)與王武俊(恆冀都團練觀察使)聯軍五萬救援。

唐德宗派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朔方軍步騎兵一萬五千人增援馬燧。當時,馬燧已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列宰閣。

按常理說,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應受馬燧節制,但李懷光仗着朔方軍戰鬥力強橫,根本不把馬燧聯軍放在眼裏。

他不聽馬燧的將令,擅自出戰朱滔的幽州兵,招致大敗。

此時,馬燧軍中存糧已盡,只得退駐魏縣,削平河北藩鎮的努力再度失敗。

河中府地圖4、一月而平李懷光

興元元年(784年)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叛亂,擄掠涇陽、三原、富平等地後,盤踞在河中(山西運城地區)。

李懷光手下的朔方軍本是郭子儀舊部,多年以來一直在西部與吐蕃交戰,是唐庭手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因此,李懷光之叛比任何節度使叛亂都更爲危險。

危難之中,馬燧主動向唐德宗請纓,並放出豪言:“給臣一個月糧草,臣爲陛下討平河中!”

德宗聽後大喜,命侍中渾瑊、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邠寧節度韓遊瑰、鄜坊節度唐朝臣,一起配合馬燧共討李懷光。

馬燧兵至同州長春宮(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時,駱元光與渾瑊已經屢敗於李懷光部將徐庭光之手。

長安、長春宮、河中府位置關係

馬燧考慮到長春宮三面懸崖的險要地形,以及朔方軍的優良傳統,決定以懷柔之策招降徐庭光。

他單騎來至城下徐廷光早就聽說過馬燧的威名,在身上躬身施禮。馬燧高喊道:“朔方軍在太師(郭子儀)率領下,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還天子,天下無不敬仰。今天如何與佞臣賊子走在一起?太師泉下有知,定然爲之羞愧。你等有何面目去見太師?!”

朔方將士本就不願叛亂,聽聞馬燧之言,無不扶胸痛哭。

這時,馬燧又做出一個驚人之舉。

他向前走了幾步,撕開衣襟露出胸膛,對着城上喊道:“這裏距離不遠,如果你們還不相信我,就一箭射死我吧!”(燧又曰:“爾以吾言不誠,今相去不遠數步,爾當射我!”乃披襟示之)

見到馬燧之舉,城上城下哭作一片。

徐廷光令人開城投降,朔方將士歡聲雷動,大呼:“復爲大唐子民矣!”(吾輩復得爲王人矣)

此後,在馬燧的感召下,沿途叛軍紛紛歸降,僅用二十七天,便殺至叛軍腹地。

朔方將領牛名俊,割下李懷光的頭投降。這場震動唐朝的叛亂,不到一月便被馬燧平定。

事後,名將渾瑊私下對部將說:“我曾認爲馬燧用兵和我差不多,但一直奇怪,他能多次地擊敗田悅。現看他用兵料敵,我比他差得遠!”

(渾瑊由是服燧,私謂參佐曰:“予嘗謂馬公用兵與予不相遠,但警怪累敗田悅;今觀其行兵料敵,吾不迨遠矣!”)

李泌出山圖正是因爲馬燧的累累戰功,平涼劫盟後,德宗招李泌入朝爲相。李泌入相後第一件事,就是力保李晟、馬燧二人的功名。

他帶着李晟、馬燧、柳渾(皆因反對平涼會盟被貶)入見德宗,說道:“李晟、馬燧有大功於國,聞有讒之者,望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無虞,願陛下勿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勿以位高而自疑,天下就可以安定。”

德宗說:“卿所言實爲國家之大計。朕當書紳,二大臣亦當共保之”,李晟、馬燧皆痛哭拜謝。

貞元五年(789年)九月,馬燧和李晟凌煙閣上繪像,列於開國元勳之後。

貞元九年(793年)十月,德宗再度召見馬燧,因馬燧常年在外征戰患有足疾,德宗特地允許不拜就座。

當時太尉李晟剛去世,德宗哽咽着對馬燧說:“從前你和李晟一起來,現在只見到你了,不免覺得難過。”

馬燧伏地痛哭,退出時因腿腳不便倒在地上,德宗親自扶起,送到臺階邊。縱觀馬燧一生,曾極盡榮耀,也曾無比落寞。但他在平定藩鎮反叛過程中的不世之功,不應該因爲平涼劫盟的那個誤判,而被我們遺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