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最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它在春秋时期,已经有诸侯国修筑了,只不过那时只是在自己国家边境修建,用来抵御外敌,所以各国之间的长城是断来的。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经过多年的战争,调养生息也刻不容缓。不过北方的匈奴却虎视眈眈,趁机南下侵扰,还占领了河套地区,对咸阳也造成威胁。

秦始皇自然是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他给蒙恬30万大军,让他去讨伐匈奴。蒙恬没有辜负秦始皇的信任,把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不过,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没有完全消灭匈奴。不过秦始皇并没有让蒙恬继续北伐,而是让他停下来,征发大量民工与士卒一起,修建长城。

这条新的长城是以旧长城为基础,将其连接起来,再继续延长。历时9年,这条五千多公里的长城终于建成,成为屹立在北方的屏障。而在这9年中,是耗费了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说到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何不让蒙恬乘胜追击,深入大漠,一举歼灭匈奴,反而停下来修建耗费如此大的长城呢?

其实,秦始皇是已经算好了账的,两者相比,修建长城是更划算的。首先,匈奴是个游牧民族,他们骑兵非常厉害,他一打不过你,他就逃到大漠中去。但中原的军队是没办法待在大漠太久的,一个是不适应气候,一个是粮草会不足,最重要的是那时候没有那么多骑兵,每一个都是很难解决的。而后来汉武帝,明成祖,经济实力远胜于秦朝时,虽然在打击匈奴上都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最终却损耗了国力。

而秦始皇在边上修了一条长城,匈奴南下,必须得经过这条长城,边塞的士兵只要坚守一线就可以了,他们的粮草都可以从周边获取。而匈奴不容易进来,进来也不容易出去,所以长城起着很大的防御效果,所以无论修建成本有多大,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都是比北伐更合适的一条策略。

文:上下古今团队 古驰创作

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