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公司曾經發過一個意味深長的廣告:

廣告開頭講到,“從一個人的外貌建立個人主觀偏見只需要花七秒的時間”。

廣告中邀請了六位嘉賓,讓他們在無燈光的狀態下進行交談。雖然看不見對方,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之間的交談,他們能夠通過對方的言語來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和外形特徵。

當燈光亮了之後,這六個人都驚呆了。

他們發現充滿紋身男生居然還是TED演講者;

而戴着眼鏡看起來文質彬彬的男人卻是重金屬愛好者,信仰着“行動大於言語”的極限運動員居然坐在輪椅上。

如果一開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認識,每個人說的話都很難令人信服。因爲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憑一個人的外表特徵或者表現上看到的一種現象就去定義一個人,給別人貼上標籤。

我們就像繪本《你很特別》中的那些微美克人,總是熱衷於給他人貼標籤。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羣微美克人,他們都是由木匠伊萊雕刻的小木頭人。

微美克人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往別人身上貼貼紙。

木質光滑、漆色漂亮或者說有才能,比如說有跳得高,可以把木棍舉過頭這些技能的就會被貼上金燦燦閃閃的星星貼紙。

而那些木質粗糙、油漆脫落,沒什麼才能的微美克人就會被貼上灰點點貼紙。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某些詞彙描述和分類,也就是貼上標籤時,他的自我認同和行爲會受到影響。

“標籤”是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的。貼上的標籤,很容易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意識和自我評價,其中,兒童最容易受“標籤效應”的影響。

“這孩子總是這麼慢吞吞的,長大這樣可做不了事……”

“我孩子長得這麼瘦小,膽小怕事,以後被欺負都不知道怎麼辦好……”

“這孩子就是嬌慣久了,不聽話,橫行霸道,打人,以後肯定很難教了……”

“孩子注意力總是不集中,以後上學成績怎麼能好?”

……

成年人大多已經形成自己的認知,有自己個性,即使被人貼標籤,還是有很多人能夠自己撕掉標籤,勇敢地對他人展現最真實的自己。

但是孩子更像是一張白板,大人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上面貼滿標籤:聰明、懶惰、霸道、膽小、嬌嫩……

被貼上標籤的孩子,往往不知所措:

容易迷失自己

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需要不斷去融入集體,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最終實現自我。並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思考,收穫人生體驗,但是標籤化卻可能直接抹殺掉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慢慢地失去自我思考能力的孩子,最終自己也給自己下定義:我就是這樣的。

胖哥一直希望能夠在人前展現出自己的才能,但最終有演變成了出醜。

他想要和別人跳得一樣高,可總是摔個四腳朝天,別人就會給他貼灰點點;摔下來身上刮花了,別人看到又給他貼上灰點點;再跟人講摔倒有灰點點的原因,又惹得別人大笑,又給他貼上了灰點點……

胖哥身上的灰點點越來越多,他感到很自卑,對自己失去了自信心,甚至連門都不敢出。

限制未來的發展

實現自我,前提條件是理想和目標。但如果我們給孩子貼上標籤,孩子很容易就會用他人賦予的這個標籤來定位自己,未來也會朝這個方向靠近。

一個有運動天賦的孩子,因爲別人覺得他應該是安安靜靜待着看書的類型,慢慢地以爲自己不適合運動,就該做一個文靜的人。慢慢地失去自己真正的愛好和天賦。

限制思維的開發

如大人習慣給孩子貼標籤,不僅會影響他的行爲方向,也會影響他的思維模式。孩子很有可能學習大人的習慣——給他人和事物貼上標籤:

“這個叔叔長得很兇,會打小孩的。”

“跟女生玩的都是娘娘腔,男子漢纔不跟女生玩”

“蔥是臭的,我不喫”

“不能跟成績不好的人玩,自己的成績也會下降的”

……

繪本中的微美克人,正是習慣了給別人貼標籤,特別是身上貼滿星星微美克人,他們熱衷於給別人貼標籤,也享受着別人往自己身上貼上屬於他們的榮耀的標籤。

這種貼標籤的思維長久發展下去,就不僅僅是孩子一時淘氣了,可能會擴展到種族、膚色、性取向等等問題的歧視,影響孩子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確立。

就像廣告最後所說的那樣“標籤是用在罐子上的,而不是人身上的”。

人身上並無標籤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該教會他們“不往別人身上貼標籤”以及“勇於撕掉自己的標籤”。

繪本故事中胖哥後來遇到了一個很特別的微美克人——露西亞,她身上既沒有星星也沒有灰點點。

即使別人想給她貼星星或者灰點點,但是隻要一貼上,貼紙就會掉下來,怎樣都貼不住。

胖哥也想要像露西亞那樣身上沒有任何標籤,露西亞告訴了胖哥原因在於製作了這些微美克人的木匠伊萊。

胖哥找到了伊萊,沒想到伊萊一眼就認出了胖哥,叫出了他的名字,還把胖哥從地上抱到工作臺上。

這是胖哥第一次得到吧別人的呵護,即使他身上有很多灰點點,有很多其他人不好的評價,可是伊萊絲毫不介意。

伊萊講到了露西亞身上會完全沒有貼紙的原因:“因爲她決定要把我的想法看得比別人的想法更重要。”

其實微美克人身上的貼紙,只有當你讓貼紙貼到你身上的時候,貼紙纔會貼得住。

只要愈相信伊萊的愛,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別人給自己貼的貼紙自然就會脫落了。

比起別人的看法,對自身的正確認識更爲重要。當然,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確實也是父母的一項艱難的任務,因爲我們自己可能也無時無刻都處在在意他人看法以及輕易給他人下定義的迷亂之中,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做到:

和孩子共情

共情是每個父母都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被貼過標籤的時候,會有什麼心情呢?它是怎麼影響自己的呢?自己又是怎樣在不經意間給別人貼上了標籤呢?就憑他的外表?一件小事?

回想起自己的經歷過的這些事,才能和孩子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給孩子提出建議。

就事論事

遇到事情時,我們都很喜歡對孩子的智力、性格、樣貌等作出評價,而不是就當前這件事來對孩子的行爲作出指導。

“你平時那麼XXX,這次纔會XXXX”。

這無疑是最傷孩子的心的,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孩子看待這件事,即使孩子真的有這類的壞習慣,只會被你越說越嚴重,根深蒂固後,越來越難以改正。

無論是積極的事還是負面的情況,我們都應該忠於當前的情況:多說“你這次做得很好,下次也要努力”,“這次不成功,下次繼續努力”,多用“這次”、“下次”這類短暫的詞語來替代“一直”“總是”這類長期性的詞語。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

我們誰都不是一個罐子,不是一件商品,每個人的身上都不應該存在任何標籤。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徵,有自己的閃光點;人無完人,每個人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但無論是“差”也好,“好”也罷了,這都不影響我們未來的選擇和發展。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而未來有着無限的可能,更不應該讓他人的看法影響了自己的選擇。

學習一下故事結尾的胖哥,當胖哥想着伊萊跟他說的話,開始相信自己是特別的,就這時候,他身上的一個灰點點掉落下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