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將有關金融發展規劃內容放在了第六章(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裏。《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發展規劃主要有三個方面: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量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此外,《規劃綱要》還表示將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其中包括探索建立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相適應的賬戶管理體系,在跨境資金管理、人民幣跨境使用、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先行先試,促進跨境貿易、投融資結算便利化。

金融發展是灣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金融綜合服務業是城市羣產業鏈發展的重要一環。紐約、舊金山和東京全球三大灣區分別以“金融+科技”、“金融+服務”、“金融+產業”爲特色,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爲主導、產業互補、錯位發展的多核格局和多樣化、綜合性、產業鏈齊全的城市羣體。對標國際大灣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等三個方面的目標任務:

一是大灣區將建成新的國際金融樞紐。其中,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將更好發揮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打造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臺;廣州將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成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和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其國際化水平;深圳將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爲核心的更強大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澳門將打造成中國-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爲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發揮中葡基金總部落戶澳門的優勢,承接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合作服務。

二是大灣區特色金融產業將進一步發展壯大。其中,香港將打造成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成爲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廣州將加快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爲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深圳將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加強金融科技載體建設;澳門將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探索與鄰近地區錯位發展,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臺、中葡金融服務平臺。

三是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將有序推進。包括大灣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和範圍將逐步擴大,大灣區內的銀行機構可按照相關規定開展跨境人民幣拆借、人民幣即遠期外匯交易業務以及與人民幣相關衍生品業務、理財產品交叉代理銷售業務,大灣區內的企業可按規定跨境發行人民幣債券。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含金融產品與投資渠道等)將穩步擴大,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將不斷完善。

考慮到粵港澳大灣區將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三地金融監管部門面臨着制度、法規、規則、政策的不同或差異,面臨着如何平衡好金融改革開放、金融創新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之間的矛盾關係,面臨着有效防範化解各種新的金融風險如區域性金融風險、外部衝擊風險等難題。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中央金融管理部門與粵港澳三地金融管理部門應統籌協調,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強化屬地金融風險管理責任,加強薄弱環節監管制度建設,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和處置,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伊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