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從廣東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成功經驗來看,建好產業園,選準產業是前提,三產融合是關鍵,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立足特色選好主導產業,以農產品深加工爲重點打造全產業鏈,不能認爲搞單一的種養或者加工就是產業園,一定要避免有生產無產業的弊端。我個人的理解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就是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明確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區域範圍,建設水平比較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

漫談 | 建好現代農業產業園,選準產業是前提,實現三產融合是關鍵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今年四月召開的全國現代農業產業園工作推進會上表示,要切實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爲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高質量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實踐也證明,抓住了產業園,就牽住了鄉村產業振興的“牛鼻子”。

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62個國家級產業園已形成95個主導產業,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元,比所在縣平均水平高34%。現代農業產業園既然能富民興村,那麼如何才能將它建好?今天的《農經漫談》,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帶來觀點:建好現代農業園,選準產業是前提,實現三產融合是關鍵。

漫談 | 建好現代農業產業園,選準產業是前提,實現三產融合是關鍵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 徐春暉:

有人會問了,說究竟什麼是現代農業產業園?我個人的理解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就是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明確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區域範圍,建設水平比較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着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政策不及時,機制不健全、龍頭企業數量少,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不完善、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規劃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時候,要不斷進行健全和完善。

我們來看幾個成功的案例。

山東金鄉縣是全國聞名的大蒜之鄉,在以大蒜產業爲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裏,已經初步形成“一心、一軸、三基地、三片區”空間佈局。“一心”指的是現代農業科技集成創新中心;“一軸”是指農旅深度融合與生態景觀軸;“三基地”就是指現代農產品綜合物流基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基地、農村創業創新孵化基地;“三大片區”是指特色農產品加工片區、特色高效農業規模化種植片區、工廠化現代農業展示引領片區。目前,這裏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裏的大蒜深加工產品種類包括速凍蒜米、脫水蒜片、大蒜精油、發酵黑蒜、硒蒜膠囊等一百多個產品,有力地帶動並形成了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我們再來看一下廣東是如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多年以來,大而不強一直是廣東農業的軟肋。去年以來,廣東將目光聚焦在現代農業產業園上,積極把推進工業升級的“園區模式”移植到農業發展中。產業園聚集着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等現代生產要素,形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有力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我們大家都知道,廣東有三寶,陳皮就是其中一寶。於是,當地就在陳皮上大做文章,推出了陳皮茶、酵素等上百種產品;並以陳皮村等爲載體,打造“陳皮+文旅”、“陳皮產業+金融”、“陳皮產業+健康”等新業態。目前,這個不怎麼起眼的‘小陳皮’已經長成了年產值66億元的大產業。

漫談 | 建好現代農業產業園,選準產業是前提,實現三產融合是關鍵

其實在廣東,遠不止一個陳皮,像普寧青梅、英德紅茶、德慶貢柑等等,這些“土特產”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帶動下,正以好喫好看更好玩的全新形象,打造出嶺南農業的美名。所以說,現代農業產業園,本質上是個科技園,園區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主要靠科技創新驅動,這也是產業園發展的動力所在。

我們從廣東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成功經驗來看,建好產業園,選準產業是前提,三產融合是關鍵,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立足特色選好主導產業,以農產品深加工爲重點打造全產業鏈,不能認爲搞單一的種養或者加工就是產業園,一定要避免有生產無產業的弊端。

作爲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大創新,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定要在創新完善工作機制上下功夫,進一步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再上新臺階。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中,要創新組織管理,積極探索建立“園長制”,爭取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支持參與產業園建設;同時,還要強化政策保障,不斷健全完善支持政策,引導撬動資金、土地等要素加速向產業園集聚。我們也期待更多的“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與產業園建設進行有機結合,共同打造出“龍頭帶動、百花齊放”的富民興村產業新格局。

記者編輯:李鑫

統稿編輯:紀翔

責任編輯:王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