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是山東省古代的一地名。今天山東青島還有一地名爲琅琊臺,安徽滁州有一座山,也名琅琊山。但問題中的“琅琊”應該指的是古地名。古代地名的改變與地方行政級別和地方區域的劃分有密切關係。“琅琊”從春秋時期的邑到秦時的郡,西漢時的琅琊國,再到隋唐時改置“沂州”,清朝時期的琅琊道,最後到今天的臨沂。從名稱上看就可以看到每一時期的級別和區域劃分的不同,這種改變都是因時而變。

春秋時期,齊國設有琅琊邑,大概在今天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臺西北。秦朝統一之後,推行郡縣制,全國劃分了三十六郡,其中琅琊郡管轄區包括東部沿海各地區,如琅琊、不其、即墨等地,在今天山東東南。山東地區自古自然條件優越,農業、漁業、商業都比較發達,經濟不斷發展。到西漢初期,郡國並行制實施,看重了這一地區,增設琅琊國,爲漢高祖劉邦從祖昆弟營陵侯劉澤爲琅琊王,政治中心設在琅琊。文帝時一度廢除,東漢時期,又立琅琊國,封劉秀之子劉京爲琅琊公。此時的琅琊國轄有十三城,地域廣大,屬縣衆多。治所從琅琊改到了開陽縣(今臨沂城北)。但因爲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濟發達,是納稅大省,漢獻帝時再廢琅琊國。西晉時,又分封邦國,司馬倫的封地即爲琅琊國。根據史料記載,琅琊國統九縣,大概有二萬九千五百戶。一直到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才復琅琊國爲郡。隋朝時,地方行政機構改爲州縣兩級,琅琊郡改稱爲沂州,治所在臨沂縣,管轄七縣。此時的轄區已經不涵括黃島地區了。大業年間,又改沂州爲琅琊郡。唐朝時,穩定下來,置沂州,治所仍在臨沂,轄五縣。自此琅琊郡基本成爲沂州的一個別稱。到清朝地方行政劃分有省、府、縣三級,沂州升爲府,轄六縣一州。民國時期,沂州府依政府命令被裁撤,各縣直隸於省。

綜上,琅琊改稱沂州,是從隋唐時期就出現了,隨着人們熟悉“沂州”的稱呼,以及沂州行政級別的降低,“琅琊”這一稱呼逐漸地成爲歷史記載,不再適用於現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