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人們的生活中,流行着“向大自然開戰”的口號。在這裏,大自然成爲人們征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並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人類的這種意識,大概起源於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續了幾千年。


春天爲何寂靜?


這個口號到了上世紀60年代,被一位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勇敢地打破。她寫了一本名叫《寂靜的春天》的書,第一次對這“向大自然開戰”命題的正確性提出了質疑。

她向讀者提出:在今後春天到來的時候,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我們將聽不到鳥兒的歌聲。

她繼而講述了農藥的使用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水、土壤,那些致命的微量的毒素,是如何通過生物鏈被一級一級放大,最後到達了人體。她又講述了化學工業引發的公共健康問題,潛伏在我們身邊的真正的最大的危險,是一種由現代生活方式引起的,由我們自己引入人類世界的致命危機。各種化學物品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有些完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開放性使用,最終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她預言了很多現代病的根源,並指出:任何單獨意義上的污染的低量排放,對人來說,都是極其有害的。

《寂靜的春天》告訴人們:我們不僅是被一種毒素所包圍,而且是被一羣來歷不明的毒素所包圍。每一類的毒素來源都聲稱自己是微量的,但所有的微量匯聚在一起,它就是過載的危險數量。這本書出版後,引起轟動,第一年銷售了50萬冊,引起了全世界的有識之士的關注。

這種驚世駭俗的關於垃圾、DDT、農藥、化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蕾切爾·卡遜承受了巨大的來自化學工業界和政府部門的壓力和攻擊。她被說成是“杞人憂天者”、“自然平衡論者”。在身患重病、面對人身攻擊的巨大壓力下,蕾切爾·卡遜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她大聲疾呼人類要愛護自己的生存的環境,要對自己的智能活動負責,要具有理性思維能力並與自然和睦相處。“環境保護”這四個字,第一次來到人間,出現在各種國際會議上。她不屈不撓的鬥爭得到了美國民衆和社會的認同,並引起了美國總統尼克松的關注。經過總統顧問委員會的調查,1963年,美國政府認同了書中的觀點。1963年,她被邀請參加美國總統的聽證會並作證。在會議上,卡遜要求政府制定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新政策。2000年,卡遜被《時代》雜誌評選爲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人之一,《寂靜的春天》獲20世紀100篇最佳新聞作品第二名。


春天爲何寂靜?


那麼,時至今日,卡遜的警告還有沒有現實意義?有的,因爲環境污染的情況沒有得到徹底的轉變。化肥、農藥還在繼續使用,大批垃圾仍在隨意丟棄。垃圾分類纔剛起步。據報道,喝塑料瓶裝水可能會同時攝入塑料微粒。該項研究發現,超過90%的樣本中存在塑料微粒污染。由奧普傳媒集團和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升瓶裝水中平均含有10.4個直徑接近人類頭髮粗細的塑料微粒,是此前發現的全球自來水受塑料污染水平的約兩倍。

那麼,如今每年有多少塑料被扔到海洋裏?據保守的估計,每年大約有800萬噸。海洋中塑料和浮游生物的比例約爲1:2。每年因人類丟棄塑料製品而失去生命的海洋動物,至少有10億條。如果不改變生產和使用塑料的方式,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數量將比魚多。

各種塑料垃圾,在進入海洋之後,最終分解成塑料微粒。研究者在羅科爾西部羣島周邊海洋中搜集了一批居住在2000米深海底的海洋動物,發現在這些動物中,48%體內都含有塑料微粒。塑料微粒被魚類喫下肚子,人類再去喫魚,最終一部分塑料微粒就留在自己體內。人類將通過一個循環,吞食自己製造的塑料垃圾。

人類毀了海洋,也在毀滅自己的未來。英國科學家研究得出的數據是:海鮮愛好者每年可能喫下最多達11000顆的塑料微粒。這樣一來,海鮮愛好者平均每天進食海鮮,他可能同時喫下33顆塑料微粒。

我們今天開展的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活動,從食品廢棄物、塑料、玻璃瓶、紙片的團團包圍中解脫出來,也是保護環境的一個重要措施,旨在把放錯了的資源變成人們的財富,讓上海變成當今世界城市的發展典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寂靜的春天》找來讀一讀,是很有意義的。(吳興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