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據奧地利《Futurezone》雜誌14日報道,中國東北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鈾的有效方法。該方法可以幫助加速向無碳能源的過渡。

據美國化學學會網站14日報道,中國東北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該學會化學綜合領域的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發文稱,他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一種用於電化學提取的材料,這種材料可以比現有的方法更有效地從海水中吸收難以獲得的鈾離子。

美國化學學會網站的文章,東北師大研究團隊開始使用由碳纖維編織的柔性布,此後他們用特殊塗層處理這些柔性布,這種塗層材料讓該團隊測試的鈾提取材料效率更高。此外,使用電化學捕獲鈾離子的速度是簡單地讓它們自然積聚在柔性布上的三倍左右。報道稱,中國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能夠在24天內利用每克提取材料提取出12.6毫克含鈾物質。東北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作提供了一種從海水中捕獲鈾的有效方法,這可能使海洋成爲核燃料的新供應商。

爲什麼中方科研人員要研究從海水中提取鈾作爲核燃料呢?核工業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鈾資源在覈燃料循環體系中發揮着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根據公開報道,我國陸地鈾資源潛在資源量較大但探明量不大,而且鈾礦資源開採呈規模小、品位低、較分散特點,目前天然鈾對外依存度較高,多渠道保障鈾資源供應是現實訴求。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對於核電發展的需求日益增加,隨着核電裝機容量的增加,對於天然鈾需求量也相應增加。因此探尋開發非常規鈾資源,推動陸地和海洋鈾資源並進開發,成爲核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奧媒稱,在中方科研團隊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估計全球海水中約有45 億噸鈾資源,這幾乎是陸地上鈾資源的1000倍。海中鈾資源雖然豐富,但是濃度卻很低,而且海水含有多種高濃度其他雜質,從中提取鈾化合物,實現海水鈾資源開採,難度很高。

上世紀50年代,英德先後研製並發現關鍵吸附劑材料;上世紀60年代,我國從海水中成功提取出30克鈾;上世紀80至90年代,日本研發吸附裝置,開展規模性海洋試驗並從海水中獲得1公斤鈾產品(黃餅)。經過幾十年發展,海水提鈾材料研製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提鈾技術的工程化應用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