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之时,“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为了使得使得渭滨附近的百姓不会受到两军交战的的影响,又能够拥有足够的粮草维持汉军与魏军的持续作战,诸葛亮索性让汉军与渭滨居民一起屯田,对渭滨居民秋毫无犯,此举可谓仁义之典范,与当初魏雍州刺史郭淮因为缺粮而强征当地民众粮草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此举也让汉军处于比较危险的境地,汉军的行军动向完全暴露在当地居民眼皮底下,只要汉军稍微有动向,夹在渭滨居民中的魏国奸细就会直接报告给魏军,因此,在诸葛亮病逝以后,司马懿很快得到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击撤退的汉军。

诸葛亮在临终之前作出的部署是这样的:“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意为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跟在魏延后面辅助,假如魏延不肯断后,那就不管他了自己撤退。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拒绝断后,率军离开了,当时没有人知道魏延想干嘛,而此时司马懿追兵已经逼近汉军,当时负责统领大军的杨仪惊慌失措,一旦被司马懿追上,汉军有覆灭的危险,北伐军全军不到十万,魏延又带走了2万断后部队擅自离开,杨仪手下不过八万兵马,司马懿的追兵不下十五万,以步兵为主的汉军肯定跑不过拥有数万骑兵的魏军,汉军此时兵力劣势又群龙无首,打肯定打不赢,但是逃,也逃不掉了,这的确是在诸葛亮的意料之外。

按照诸葛亮原先的设想,魏延如果不肯撤退,那么肯定会坚持继续北伐,那就让魏延这2万兵马去与司马懿继续交战,就算打输了,这段时间,主力部队早就安全撤回了,这样一来最少不至于全军覆没,不管魏延撤不撤,司马懿肯定会追的,这不就是诸葛亮生前梦寐以求的与司马懿决战的机会么?以魏延的军事能力,说不定真能创造奇迹以少胜多打败司马懿呢,所以说,无论魏延是战还是撤,汉军主力都能够保全。

出乎诸葛亮意料的是,魏延的举动比他想象中还要疯狂,他既不率军断后,也不留下来与司马懿对峙,而是率军消失了,后来大家才知道,消失的魏延居然跑到汉军的后方断绝阁道,阻断汉军退路,魏延这样做,是想逼迫杨仪将军权交给自己。“哈哈,我要让你们知道,没有我魏延,你们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没有我魏延断后,你们根本就抵挡不了司马懿的追兵,到时候你们还不是得乖乖让出军权求我回来对付司马懿!”魏延正打着这个如意算盘,可他发现居然一直没有人来求他出面对抗司马懿,汉军已经全身而退。

原来当司马懿即将追上汉军之时,姜维急中生智,让杨仪“反旗鸣鼓”假装要主动进攻司马懿,姜维原本只是负责辅助魏延断后的,然而此时全军总指挥杨仪居然接受了姜维的指挥,司马懿见汉军主动进攻,害怕中计,于是率军后撤,姜维乘机带领汉军全身而退,而当地留下一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故事不只是记载于汉晋春秋,在另外几本史书中,比如《晋书》、《资治通鉴》都有相关记载,所以其真实性,还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