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集团袭取荆州的主要依据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集团战略家鲁肃在与孙权在榻上对饮时,提出了著名的治国对策,即成为孙权集团战略总纲领的“榻上策”。其文节选如下: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无自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

其中,“竞长江之所极”这段话,成为孙权集团袭取荆州的理论依据,虽然通过湘水之盟,孙权集团已经获得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这三个郡,但是位于长江上游的南郡一日在刘备集团手上,孙权集团一日就没法全据长江。

因此,吕蒙为了完成全据长江的战略目的,乘着关羽尽起荆州三郡之兵围困曹仁于樊城时,白衣渡江,袭取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曹操死后,孙权还派遣陈邵夺取了襄阳。

至此,孙权集团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荆州(除南阳郡和江夏北部),完成了“竞长江之所极”的战略目标。但是,孙权的帝王之业在这一刻也戛然而止。

孙权在坐拥荆、扬、交三州的情况下,为何无法接着执行“榻上策”的最后一步:“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时势异也,当年的形势和现在已经不能相提并论,鲁肃提出榻上策时期,曹操与袁绍还在官渡对峙,刘备还在寄人篱下。刘表、马腾、韩遂、刘璋、张鲁等人割据一方。

关羽北伐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形成,曹操基本上统一的北方并占据荆州和扬州北部,刘备也迅速崛起,取得益州与荆州西三郡,孙权则占据荆州东三郡、交州与扬州大部。

由此可见,鲁肃提出榻上策时期,曹操的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鲁肃提出榻上策时期,曹操的实力还不如袁绍,甚至不如荆州刘表。

关羽北伐时期,天下十三州,魏占其九,曹操的实力已经凌驾在孙权与刘备之上,即使孙刘“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实力也在曹操之下。孙权与刘备唇亡齿寒,只有同心协力,共抗曹魏,才有希望与曹操争夺天下,如果自相残杀,只会断送孙刘双方问鼎中原的希望。

时势异也,竟长江之所极不应为孙权集团首要战略,在曹操实力如此强大的局势下,坚定不移的与刘备联合,才应该是孙权集团的首要战略。就连“榻上策”的提出者鲁肃,也暂时放弃了“竞长江之所极”的战略目标,力主将南郡借给刘备,从这一点,显然鲁肃比吕蒙看的长远之多。

关羽发动的樊襄之战,几乎是唯一一次动摇曹魏根基的战役。擒于禁,斩庞德,困曹仁,降胡修,威震华夏之际,许都以南群雄纷纷响应,曹操都准备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曹军在西线,受挫于汉中战场。

在中线,受挫于荆州战场,逼得曹操不得派遣使者联络孙权,调走合肥守军去支援荆州战场。

如果孙权集团没有袭取荆州,而是乘机进攻曹操集团东南重镇合肥,关羽将取得樊城,进而占据洪河以南。孙权将取得合肥,进而占据淮河以南,此时曹魏西线,中线,东线战场三线全面溃败,此时正是孙权问鼎天下的最好时机。

所以,袭取荆州,其实是孙权集团最大的战略失误。

参考文献:

《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