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有些人认为“清廷当时已经自身难保,所以放弃东南一省是没有办法的”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清廷的合法性、存在的必要性被人质疑,可以说就是从甲午战败开始,就是从清廷放弃东南一省开始。

1895年,我方与日本发生的甲午战争,以我方彻底战败结束。《马关条约》签订后,东南一省之地被割让。面对清廷命令,省民选择了反对,并在刘永福和林朝栋、丘逢甲地率领下用自己的力量抵抗日军。可以说非常悲壮。

现在有些朋友对东南一省之民“孤军奋战”觉得匪夷所思。其实,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清廷身上就能够理解,正是因为清廷地禁止使得东南沿海各省不敢公开支援,那么,即使零星地暗中支持,也根本无法阻挡。

那么,清廷这么短视与九年后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形成截然不同地反应。

《光绪实录》里的1895:刘永福、林朝栋何以“孤军奋战”

民族英雄刘永福故居,后参加同盟会积极推翻清廷,1917年病逝

(1)别觉得腐败、享乐没有危害,这代表一种风气,而“风气”可以感染。当感染到全身的时候,其实同样无可救药

1904年的清廷和地方官府与百姓,都认为:两害相较取其轻,暗中支持日本。那么,1895年的清廷,为何不借助“三国还辽”大背景下的有利环境,而暗中支持东南一省呢?

原因同样很简单,同北宋、南宋的统治者一样,清廷失去了历史责任,为了自身的享乐、苟安。日俄所占地区离他们享乐之地、苟安之地很近,在他们的头脑里是没有什么悲伤丢失领土的。尽管,有些人总想通过文学、影视地表现形式,展现他们的“痛苦”,但这些都并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只不过是在拿现代人的语言和理念去评论、去描摹他们想要推崇的人。

不要轻视享乐、苟安的危害性,打个简单的比喻: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为了政权,统治者往往主动真心的节省花费、降低消费,唯独到了晚清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而比我国弱小得多的日本,其明治天皇主动勒紧裤腰带。

唯独慈禧,自己过不好生日,天下人也别想好过!

统治阶层既然为了享乐,希图苟安。那么,整个精英阶层也就“上梁不正下梁歪”了。然而,他们并不是智障,也知道自己的决策将引起巨大地反对。为此,他们只能尽快地达到“既成事实”,少些外部干扰,以便把精力放在内部,用强大的武力对付自己人的不满。

《光绪实录》里的1895:刘永福、林朝栋何以“孤军奋战”

民族英雄丘逢甲故居,积极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病逝

所以,他们禁止东南沿海地区援助东南一省。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清廷为了尽快投降,以便苟安,腾出精力应对内部的反抗,迅速、干净利落地出卖了东南一省和东南一省的人民

正是因为冲击力巨大,清廷才非常担心生变。在10年前的中法战争中,清廷官方从下到上都有很多人认为“越南非中国”,为了越南而让自己做出重大牺牲不值当的。但是,同样也有左宗棠、彭玉麟、刘永福等一大批人出于国之未来考虑,坚决反对放弃越南。

东南一省已经是中国领土,地方政府官员中自然会有坚决反对者。为此,自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想的不是如何向天下交代而是怕东南一省、闽浙、两广等地区的地方官员与东南一省人民一起反对割让,耽误清廷“好不容易”与日本签订的投降协议。

清廷就没有想到如何交代!它是君,臣只有听命、遵命的义务。

然而,清朝是因为“儒家化”成功而得以存在如此长的时间,那么,作为儒家化自然会遇到“天大、地大、王大”“天下、社稷、君”的关系,那么,自然就会发出“是否听从清廷命令”地拷问。至少公开违逆不敢,私下支援东南一省的情况则必然出现。

《光绪实录》里的1895:刘永福、林朝栋何以“孤军奋战”

雾峰林家第六代代表、民族英雄林朝栋,1904年病逝

由此,清廷非常害怕日本会生气。

5月13日,清廷就给张之洞拍电报要求给东南一省运过去的1万支枪支的事情,不要被日本人知道,防止签署的协议生变。(《光绪实录·二十一年·四月庚申》:电寄张之洞:需用洋枪,著张之洞再拨奥枪一万枝设法解往。惟和约已定,此时运解军械,务宜慎密,免致藉口生事,是为至要。前令王之春商办之事,据法使言外部不愿接见。究竟有无办法?著张之洞电询速覆。为节省篇幅,下面相关实录内容只记载日期,内容不复述,有兴趣者自行查之) 。

5月20日,就逼着已经回到天津还未到北京回复的李鸿章,让其催促儿子李经方去和日本协商尽快把东南一省交给日本,并在当日给李鸿章发电报“李鸿章身膺重任,当将此事妥筹全局,岂得置身事外!转为李经方饰词卸责。”“著李经方迅速前往,毋得畏难辞避,傥因迁延贻误惟李经方是问!李鸿章亦不能辞其咎也。”《光绪实录·二十一年·四月丁卯》

之后,又屡次发电报给张之洞、李鸿章,如果想不到万全之策,那就不要运了,赶紧把人撤回来就行了。

最终到了5月25日,张之洞向清廷电报禀告东南一省百姓拒绝日本侵略军进入。

5月29日,清廷发电报给李鸿章,让他跟伊藤博文说我方绝对没有想毁约的意图。李经方立刻前往东南一省,千万不要让比方怀疑我们的诚意。

到了6月3日,清廷丑恶嘴脸跃然纸上,当日发电报给李鸿章称:前因台民变乱,据为岛国,已令文武各员内渡,此后无从过问。昨又电令南洋、广东,禁止私运军火勇丁赴台。此即自立脚步之意,如日使言及此事。著李鸿章、王文韶切实告以和议既定,中国决无嗾令台民自主之理,勿听洋报谣传。致生疑虑。

《光绪实录》里的1895:刘永福、林朝栋何以“孤军奋战”

民族英雄刘永福在中法战争中就已享誉中外

6月5日,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与日方已经办理交接仪式,清廷终于放下了心,发电报给李鸿章称:台事既经李经方与桦山交接清楚立有文据,此后东南一省变乱情形即与中国无涉。

同日,清廷又给许景澄发电报称:现在东南一省已经李经方交接清楚,台倭交兵与我无涉。惟归辽之事,三国究竟商议如何?尚无确信。著许景澄即向外部探问电闻。借款一节,亦宜早与定议为要。

由此,清廷就像扔掉一个物件一样放弃了东南一省,那么干净、那么毫不犹豫。然而,他们有了苟且偷生的时间,比较长16年呢,但是,他们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价值!

(3)有些人认为“清廷当时已经自身难保,所以放弃东南一省是没有办法的”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有的人说“清延自身难保,无暇顾及,内忧外患”,这种观点非常可恶、可恨、可鄙。关于东南一省军民和大陆军民的互助,已经说得比较多了,主要是唐景崧、刘永福等东南一省地方官,与林朝栋、丘逢甲等东南一省籍官员合作抵抗日本侵略军。这段历史就不赘言了,主要谈谈东南一省为何孤军奋战的原因。

《光绪实录》里的1895:刘永福、林朝栋何以“孤军奋战”

清廷1840年出卖香港岛,也属于自身难保?

清廷自1850年代开始不断出卖西北、东北领土,也属于自身难保?

清廷在甲午战败后,若能有其祖先的意志与日本抵抗到底,自保根本不成问题,纯粹是因为自身并不在乎领土;自身怕战争时间长了,引发汉民内乱;自身抵抗时间一长,不得不迁都奔袭,难以割断享乐、苟安地思想。

以清廷在当时的国力、统治力来说,完全可以长期作战。当然,这就要看清廷是否愿意放弃享乐与苟安。很显然,它不愿意,这就是问题的根本。为了享乐的苟安,他并不在乎领土问题。

有些人说的“扶满抑汉”问题,也确实。但问题是,清廷过多地甚至有些病态的考虑了这一问题。无论宋朝、还是明朝,在与非汉族政权的本民族内部交战的时候,也同样会遇到内部的起义、叛乱。但这些都是因为其统治腐败造成的常规现象,而并非是政权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

清廷立国已经二百五十年,它的合理性、合法性,已经完全不成问题。革命党在初期乃至清朝退位后之所以实力不济,也主要是因为即使清朝灭亡了,清朝内部无论从上到下都有承认其统治的人群、地区。

《光绪实录》里的1895:刘永福、林朝栋何以“孤军奋战”

清廷的合法性、存在的必要性被人质疑,可以说就是从甲午战败开始,就是从清廷放弃东南一省开始。要知道,自康熙朝东南一省成为福建辖地到独立建省的二百年间,东南各省、华人华侨有多少与之交接。

如果说之前失去的地区属于“遥远的边疆”,人迹罕至的话,东南一省与东南各省乃至全国的关系可不是如此。为此,对人的冲击力将是巨大的。正是这种冲击力,汉人精英们想起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想起了坐在自己头上的的统治阶层的身份。

因此,庞大的不可抵挡地怒火被点燃。清廷的存在合法性、合理性逐渐被消解!

为艺术就不要历史真实?谈李鸿章影视形象转变的背后

八国联军为何侵略大清?皆因李鸿章没在1896年官复原职

弱者地愤怒:美菲百年关系下的毒品战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