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也是一位“美食家”,專門建立《膳食檔》

飲食文化節目《我在宮裏做廚師》,根據介紹所說,它是通過《清宮膳食檔》來還原清代帝王的的飲食原貌。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幾十年來,《清宮膳食檔》在清宮數十萬件檔案中,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注。專家學者門更願意關注皇帝的起居注、軍機處、內務府等檔案,認爲這上面記載的軍國大事、皇帝日常生活,纔是最能反應清朝皇家歷史最真實的材料。

然而,老話說:“民以食爲天”。清代皇家成員的每日膳食以及飲食禮儀,其實更能反應清朝統治者的生活(而且,起居注等會遭到後來的皇帝篡改)。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不過,我們要注意,清朝宮廷雖然從順治入關就有所記載,但在乾隆之前,大多記載非常簡單。乾隆是一位“美食家”,再加上那個時代,國家穩定繁榮,物阜民豐,於是乾隆就獨出心裁,建立了《清宮膳食檔》。

按照掌故學家,珍妃堂侄唐魯孫的說法,乾隆“凡是品嚐過的珍食異品,全部不厭其詳的注錄列檔,甚至每天用膳時刻,膳品名目,用料份量,烹調方法,治膳廚役姓氏,臨時加傳膳品名目,用膳餘浚分賞何人,也都逐一記錄入冊”。(《清宮膳食》)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這也就是爲什麼,《我在宮裏做廚師》這部紀錄片,大部分內容都是講述乾隆之後的事(當然,雍正時期也留下了《進膳底》和《大建進膳底》,但分別只有雍正四年十月和六年四月的記載)。

有時候,我看很多清朝古裝劇,動不動一個貪官宴請同僚就花費幾百兩,甚至上千兩銀子,簡直是啼笑皆非,貽笑大方。或者,我們經常說,皇帝動不動就喫幾百道菜,每天滿漢全席,表現了清朝皇帝窮奢極欲,不知民力。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當然,作爲專制帝王,這些王公貴族確實錦衣玉食,每天過得如“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之盛”(借用《紅樓夢》第十三回語)。但是,他們也懂得飯食來之不易(即使內心不這麼想,但有儒家思想講究的“愛民如子”、“愛惜民力”,他們也要做做樣子)。

所以,皇帝們雖然每頓飯仍舊百八十道菜,但喫不完的並不會扔掉,甚至他們喫飯的規矩要比我們想象得更爲複雜,不僅不能隨心所欲,反而特別痛苦。

下面,我們就通過歷史資料,還原清朝皇帝真實的飲食過程。

御膳房原名“御茶膳房”,專門給皇帝后妃做飯的人就多達一百五十人!

說起清朝皇家飲食機構,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御膳房了。其實,御膳房的全稱叫做“御茶膳房”,是歸屬於內務府來管轄。

“御茶膳房”主要負責皇帝、后妃及其皇子等的飯食,簡單來說,就是負責把原材料加工成飯菜,至於米、面、菜、糖、肉的採購則歸“掌關防管理內管事務處”。

此外,還有負責茶、煤炭、柴、水果和管轄牛羊等機構,不一而足。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清朝初期,“御茶膳房”主要分爲茶房、清茶房和膳房等。茶房設總領三名、承應長四名、承應人三十六名、茶房人十七名;“清茶房”另設承應長四名、承應人十六名和茶役八名;“膳房”設總領三名,下設飯房人三十五名,承應長二名、承應人十五名,庖長三名和庖人二十名。

也就是說,光伺候皇帝、后妃及皇子等人膳食的,就有147名(人數時有增減)!

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決定由皇帝揀選管理事務大臣負責飲食。也就是說,負責管理皇帝膳食的人必須是高級官員。比如,茶、膳房的總領都是二等侍衛,其餘的又分爲三等侍衛、藍翎侍衛等。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又下令,將“膳房”一分爲二,分爲內膳房和外膳房。內膳房主要負責給皇室做預備膳,有可能就是一些甜品、點心或者加餐。內膳房下面又設置葷局、素局、點心局、飯局、掛爐局和司房等。外膳房仍舊是給皇室做一日三餐。(根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此後,御膳房人員仍舊有所變化,在此就不一一細說了。

皇帝一般只喫兩頓飯,食物豐富到難以想象

我們看電視劇可以知道,皇帝喫飯一般稱之爲“傳膳”、“進膳”或者“用膳”,地點並不固定,有時候在寢宮,有時候在行宮或者嬪妃的房中。

與我們一般認知不同的是,由於清朝皇帝保有滿族人的習慣,因此,他們一般一天只喫兩頓飯,分別是“早膳”和“晚膳”。

“早膳”主要在早上六、七點鐘,皇帝上朝之後。“晚膳”則是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左右。當然,有時候,晚上六點還要喫一次“晚點”,也就是小喫。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皇帝、皇后每天所喫的食物,非常繁多,菜品也非常奢侈,各具特色。

我在這裏選取乾隆五十三年七月初七日的《節次照常膳底檔》,來讓大家看一下乾隆一頓飯到底喫了多少道菜(大家可以自己數一下)。

“寅正請駕,卯正二刻,上至水芳嚴秀供前拈香行禮畢,卯正,一片雲西暖閣進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擺:燕窩扁豆鍋燒鴨絲品(沈二官做)(紅黃碗)、酒燉鴨子、酒燉肘子一品(鄭二做)(紅潮水碗)、燕窩肥雞絲品(朱二官做)(八仙碗)、羊肉片一品、託湯鴨子一品(此二品五福琺琅碗)、清蒸鴨子、燒狍肉攢盤品、煳豬肉攢盤品、竹節卷小饅首一品、孫泥額芬白糕品、巧果品(此三品琺琅盤)。隨送,蘿蔔絲下面進一品。額食三桌:餑餑十二品、菜一品(收的)、奶子二品,共一桌。內管領爐食四盤,一桌。盤肉七盤,一桌,上進畢,賞用。妃嬪等位一片雲東暖閣聚座分例膳,早膳後熬茶時,送符供尖巧果一品、瓜果三品,共盒。呈進,上進畢,賞祥玉等。記此。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七月初七日,未初二刻,梨花伴月進晚膳,用摺疊膳桌,擺:辣汁魚一品(八吉祥盤)、燕窩雞糕鍋燒雞一品(沈二官做)(八仙碗)、豬肉丸子清蒸鴨品(朱二官做)(紅黃碗)、炒雞白鴨子燉雜膾一品(紅潮水碗)、羊他他士一品(五福琺琅碗)。後送符供鹿筋鹿肉條一品、炒雞蛋一品、蒸肥雞燒狍肉攢盤品、掛爐鴨子攢盤品、象眼小饅首一品、豬肉餡包子一品、巧果一品(此三品琺琅盤)、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琅碟小菜四品。隨送倉米水膳進一品,上進畢,賞用。記此。”

我們要注意,括號裏面標註的是這些菜是由誰做的,以及用了什麼樣的器具。由於皇帝喫飯,最緊要的問題就是害怕有人會在裏面下毒,因此每道菜都要寫明由誰製作,用了什麼器具盛放。

皇帝進膳極爲隱祕,每道菜最多喫三口,害怕被人下毒

皇帝進膳的過程,原本屬於非常私密的事,宮廷中人生怕外人瞭解這一過程,會給皇帝下毒。因此,我們翻閱檔案,根本找不到進膳的程序,以及皇帝愛喫什麼

多虧晚清時期,德齡公主寫了《御香縹緲錄》,老宮女金易寫了《宮女談往錄》,兩本書記載了慈禧太后用膳的過程,我們才知道皇室是如何喫飯的。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傳膳時,小太監們會身穿藍布袍,手腕上帶上套袖,每人拿一個食盒,裏面放有一道菜,然後由大太監引領,排隊進入,這些食盒放到太監們的右肩上。

這些菜都用銀製的碗、碟裝好,還要用黃雲緞包好。黃雲緞只有到慈禧面前,才能打開。打開後,李蓮英要先用銀筷子試嘗,如果筷子變黑,則說明有毒,不能喫。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根據金易的回憶,皇帝們面對桌子上上百道菜,是不能想喫什麼就喫什麼的。皇帝看上了哪道菜,用眼睛一示意,侍膳太監就會把這個菜挪過來,用勺子盛一塊放到皇帝的碟子裏。如果皇帝說一句,這個菜還不錯,太監則會再給他夾一塊。

如果皇帝喫完之後,還想再喫第三口,太監還會夾一塊。但是,緊接着,這個太監就會喊一聲“撤”,這道菜就會被端下菜桌。然後十天半個月,這道菜都不會再上皇帝的菜桌,所謂“事不過三”。

這樣做的目的,一個是害怕皇帝會貪圖一種菜品,讓他有了口腹之慾,對身體不好,最主要的則是害怕讓別人知道皇帝喜歡喫什麼,從而在這道菜裏面下毒。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後來這個老宮女金易說,她們是“侍膳不勸膳”,如果她們膽敢跟慈禧說,這個菜好喫,您多嚐嚐,往往就會被慈禧掌嘴。

由此可以發現,當皇帝也挺不容易的,想喫什麼都不能隨便喫。

皇帝喫剩下的菜怎麼辦?賞賜給后妃和王公貴族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皇帝面前的這麼多菜,喫不完怎麼辦?

其實,這些菜喫不完,並不會倒掉,往往都會賞賜給後宮嬪妃、皇子公主或者大臣們,然後這些人會跪下表示“謝主隆恩”。如果後宮嬪妃們再喫不完,則會把它們賞給太監或者宮女,以此避免造成浪費。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此外,皇帝有時候還會辦宴席,宴請大臣們一起喫飯。他們喫飯,往往都是分爲幾個桌子,桌子上的菜也各有不同,還有皇帝接見蒙古王公大臣等,上的菜也非常具有政治意義。乾隆舉辦千叟宴,其目的也是象徵與民同慶,昭示國泰民安。

借用美國人類學家西敏司的意思,喫,不僅僅是一種生物行爲,更是一種權力象徵。皇家飲食,更是如此。

揭祕清代皇帝飲食過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有時想想,做皇帝,還真的挺累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