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井岡山”漳浦車本村打造紅色鄉村的有益探索

漳浦車本村紅色的革命歷史,吸引了漳州市許多單位前來舉行主題教育、黨日黨建活動。這是近日漳浦縣公安局交警大隊組織20多名黨員前往車本村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臺海網7月11日訊 據閩南日報報道,車本面貌在變——昔日的偏遠鄉村,如今雙車道的公路通了,環境整潔乾淨,遊客絡繹不絕,村民富了起來,101戶的村子擁有100多部私家車。

車本初心不變——“紅軍之家”開放了,烈士紀念園建成了,紅軍井、紅軍哨所等革命舊址修葺一新,紅色文化在這裏代代相傳。

從過去“藏在”深山的革命老區基點村,到如今遠近聞名的紅色生態旅遊村,紅色文化和綠水青山帶給車本村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近日,記者實地走訪車本村,追尋這個被譽爲“閩南井岡山”山村如何破繭成蝶,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剛柔並濟”留住紅色記憶

車本村是漳浦縣最邊遠、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是靖和浦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爲當時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紅三團)、中共漳州中心縣委、中共靖和浦縣委、中共靖和浦縣工委機關所在地,中共閩粵邊特委機關、中共閩南特委機關駐地之一。老一輩革命家陶鑄、鄧子恢、耿飈、曾志等都曾在此浴血奮戰,活躍在閩南紅色區域開展革命鬥爭的紅三團政委王佔春、團長馮翼飛在這裏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車本村的紅色歷史從土地革命戰爭一直延續到了漳浦解放,素有“閩南井岡山”之稱,留存有許多紅色革命舊址、遺址。

保護好紅色文化,就是留住了車本村最鮮明的底色,也是留住村子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漳浦縣、鄉、村凝聚起來的共識。

在各級黨委、政府及市慈善總會、漳浦縣老促會等團體的大力支持下,車本村掀起了保護紅色文化熱潮——

2012年以來,閩粵邊特委舊址、蘇維埃供銷合作社、紅軍哨所等6處革命遺址得到修繕;

2014年,閩粵邊特委舊址“紅軍之家”揭牌,省老領導、老紅軍許集美爲“紅軍之家”題詞;

2015年,石榴鎮投入500多萬元修建紅軍井、紅軍廣場、紅軍烈士紀念園;

2016年,紅軍烈士紀念園建成,在當年戰鬥中壯烈犧牲的400多位指戰員長眠於此,如今不斷有黨員幹部和遊客前來瞻仰;

紅軍烈士紀念園旁,一條1.2公里長的紅軍路穿越山巒,一波波來客“翻山越嶺”追尋紅軍曾經的足跡。路過革命烈士馮翼飛的犧牲處,望着矗立的烈士雕塑,大家都會慢下腳步,默默憑弔。

“現在,我們還注重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車本村黨支部書記吳斌權說。近年來,該村在當地黨史部門和學者的幫助下,整理挖掘當地紅色革命素材,收集歷史遺物,還參與拍攝與車本村有關的《閩南井岡山》《赤冢》《鐵番號》等紀錄片、微電影。

“拍攝微電影、紀錄片,就是要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子孫後代銘記‘喫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藉助網絡的力量提升知名度,非常有意義!”石榴鎮黨委宣傳委員何遠平告訴記者。

“內外兼修”夯實發展根基

作爲一個人口僅450多人的偏遠鄉村,路不好走、收入不高、讀書不便等現實條件使得村裏的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村裏大多是老弱婦孺,村幹部長年不在崗位。

“空心”的車本村發展陷入停滯,配強班子成爲車本村找出路的當務之急。

2012年,在縣、鎮兩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新的村“兩委”班子着手組建。此時,看到村裏依然落後的面貌,“革命五老”後人、在外創業的退伍軍人吳斌權毅然回村,並被推選爲村支部書記。

回憶起剛回村的時候,吳斌權坦言,沒頭緒、沒資金、沒方向,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曾萌生過退意,“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得傳承好紅軍精神,不忘革命先輩爲民謀幸福的初心,踏踏實實做出一番成績。”

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新的車本村“兩委”班子與掛鉤幹部一道,謀劃着發展的出路——新修出村公路。車本村爭取到了總投資近5億元的紅色旅遊公路項目。

通村公路從“九拐十八彎”的單車道變成了雙車道,20分鐘就可以直達鎮區,半個小時抵達縣城。

整治村容村貌。剎住違規砍伐古樹大樹的行爲,拆旱廁、拆豬圈、清河溝,推動“三杆落地”,開展村莊亮化綠化美化行動。用吳斌權的話說就是“地上乾淨、空中潔淨”。

看到村兩委把一件件實事辦實、好事辦好了,村民對新班子各項工作更加支持——紅軍烈士紀念園開建時,老黨員吳新生第一個配合土地徵用;紅色旅遊公路開建時,需要徵用到老黨員吳用錐的祖墳,他帶頭遷墳;去年國慶、春節小長假,遊客多造成擁堵,村裏聘請以前的村幹部白天幫忙維持秩序,晚上幫忙打掃垃圾。“很辛苦,但沒有人說不幹了。”吳斌權說到。

“辦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發展有恆心、爲民有愛心、團結有誠心”這是吳斌權自己總結的“五心”工作法。如今,全村基本上戶戶通水泥路,只有通往吳斌權家的200米道路沒有硬化、沒通路燈。“留着這段路,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謀私利。”吳斌權說。

“借力東風”紅色旅遊恰逢其時

近幾年來,隨着紅色旅遊公路的通車和村容村貌的改變,車本村名氣越來越響,成了周邊一日遊的新晉“網紅”,一到節假日更是火遍朋友圈。

“車本村有近4萬畝的山林和700多米的海拔,物產豐富,作爲鄉村原生態美食、鄉村土特產伴手禮的瓜果、藥材、蔬菜等四時都有,這是我們發展紅色旅遊和生態遊的底氣。”吳斌權介紹說。

內行看門道。“車本村紅色資源豐富、生態良好、景觀別緻,發展鄉村旅遊的潛力巨大,我們特意組織集團三個支部到車本村進行黨建活動。”談及車本村發展紅色旅遊,漳州旅投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胡南海讚不絕口。“此次我們旅行社支部還邀請部分旅行社的負責人,謀劃把車本村作爲開展全域旅遊的重要點位,打造一條紅色與生態有機結合的旅遊線路。”

守着青山變金山,村民最有發言權。在村裏蘇維埃供銷合作社舊址,村民吳木龍把黃精、觀音墜、春根藤、蜂蜜、白楊梅酒等“山珍”擺在顯眼位置供遊客挑選。

“現在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不僅‘大條’的路通了,還有一波又一波的遊客,在家門口就能賣東西掙錢,很滿足了!”吳木龍感慨地說。

乘着發展的東風,車本駛上了快車道:

——縣裏在通往車本村的紅色旅遊大道加快建設黨建紅色示範路,沿途分別設立紅船驛站、東方紅驛站、春天驛站、中國夢驛站,講述黨的一大到十九大的發展歷程,一路“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

——縣裏謀劃把車本村“靖和浦革命根據地”、深土鎮“皮定均將軍紀念陵園”、大南坂鎮清泉巖上的“清泉洞”等三個紅色資源納入全縣旅遊規劃,打造成一條“紅色旅遊專線”;

——石榴鎮還推動車本村與龍嶺的“青龍寺”、山城“梳妝巖”等抱團成爲一日遊精品路線,開通每日三班次的“漳浦——車本”旅遊專線。

“相信藉助紅色旅遊公路沿線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接待能力的提升,一定能用“紅色”吸引人、“綠色”留住人,形成‘1+1>2’的效應,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爲發展的新動能。”石榴鎮黨委書記李偉國說。

記者手記

車本不缺“車”車本不忘“本”沒想到,車本的車竟然這麼多。

在車本村採訪時,記者得知,這個僅有百來戶人家的偏遠山村,竟然有一百多部私家車。當地村民自豪地說,“誰叫我們村名裏帶個‘車’字呢”。同行的記者開玩笑:“車本車本,村名裏還有個‘本’字呢。”

仔細一想,“車”與“本”還真的和這個村子有着天然的契合。車多,最直觀地體現了老百姓口袋鼓了起來,不管外出務工還是留村打拼,村民的生活都有奔頭。而“本”字,則體現了村裏人不忘本,建紅軍廣場、修紅軍之家、塑紅軍塑像,紅色記憶在這裏代代相傳。

更深層次地想,有“本”纔有“車”。在祖輩父輩的言傳身教下,紅色精神早已潤物無聲,融入了當代車本人的精神家園。當年,紅軍在這裏面對強敵圍堵,頑強不屈戰鬥;如今,這裏的百姓不管在哪都敢打敢拼、勤勞致富,紅色精神的種子開出了富裕之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