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作为乳制品龙头,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次比较大的买点。第一次是在2008年,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带来了行业性的危机,伊利出现亏损,PE降为负值,有所失真。后两次分别出现在2012年和2014年,原奶价格进入下行周期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PE下调至15倍左右。

第一次危机: 乳制品遭受行业性危机, 2008年伊利出现亏损, PE出现负值。2008年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乳制品遭遇行业性危机,伊利在当年亏损近18亿元, PE降为负值,有所失真,该次行业危机之后,婴幼儿奶粉行业基本被外资品牌所垄断,但液奶行业仍旧呈现伊利蒙牛双龙头格局,尽管品牌力受到冲击,但两家掌握上游优质奶源+深耕多年的渠道构建的护城河,使得行业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液奶行业零售额集中度CR2自2009年32%继续上升至17年的45%。

第二、三次危机:原奶进入下行周期,乳企价格战导致PE在12年、 14年两次下降至15倍左右。 根据杜邦拆分,乳制品行业由于净利率较低,因此受到成本端影响较大,而原奶价格的周期变动对于乳企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2012年和2014年原奶价格下跌, 奶企之间价格竞争加剧,伊利的收入增速和净利润增速都出现放缓, 2012年净利润甚至出现负增长。 2013年原奶价格上行,中小企业承压,价格战趋缓,伊利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都加快。

短期的危机恰恰提供了长期的买点。

从08年的低点至今10年间,伊利股价增长22倍,年化投资收益率达37%。

从12年中至今6年间,伊利股价增长4倍,年化投资收益率达31%。从14年底至今3年间,伊利股价增长2倍,年化收益率达38%。

虽然大家一直都认为伊利是消费股,周期现象不明显,但从第二、三次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伊利这样强大的消费股,也会有周期性的变化。把握住这种周期变化的规律,并在周期底部出手,也是一名价值投资者必备的技能。(作者:投资小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