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上圖來看,陝西三大家的作品,也只是少數被改編,陳忠實作品的影視化還主要集中在《白鹿原》,路遙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有兩版劇的改編,其他作品還遠遠未被挖掘。當這種從土地裏生長出來的作品改編爲影視劇、話劇、戲劇等藝術形式,能夠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匯於熒屏之中,將陝西這一地區生活的人們的風土民俗以及生活狀態傳達出來。

6月可謂是國產電影的低谷,7部國產片在口碑以及票房上均不盡如人意。而其中一部講述黃河流域民俗的紀錄片《大河唱》雖然觀看人數不多,卻得到了8.0的高分。這部以西北、陝北的秦腔、花兒傳唱者爲主人公的音樂電影,讓大家看到中國西北這一方水土孕育的獨特民風、民俗以及藝術形式。

其實以地域文化爲特色電視劇、電影歷來有之。北京《大宅門》、山西《喬家大院》、東北《鄉村愛情》、陝西《白鹿原》等電視劇有着濃濃的地域特色。今年熱播的《都挺好》《芝麻胡同》《老中醫》就分別發生在蘇州、北京和上海。

“地域特色”明顯的劇集更有時代特徵,這爲當下現實主義風潮下,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同時,這些劇集大部分都是由文學IP改編而來,當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火起來,如何進一步開發也成爲了當地文旅發展的課題。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各具特色,我們將持續關注地域特色的IP產業發展,此次將以“陝西”爲例,探討地域文影聯動,如何爲文化產業注入鮮活的血液,同時帶動地方文化發展。

影視:

“地域文化”的最強宣傳員

對於很多現代劇來說,劇情發生地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觀衆會發現即便換一個地點,往往並不影響劇集的性質。

而從近年來熱播的《情滿四合院》《白鹿原》《芝麻胡同》《都挺好》《老中醫》等幾部電視劇來看,地域特徵的呈現絕對是其加分項。山西《喬家大院》的晉中一代的建築成就和民情風俗,東北《劉老根》《鄉村愛情》的獨有的鄉土氛圍和環境,《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中老北京典型建築“四合院”的生活等都非常典型且具有時代特徵。

在所有地域元素中,陝西元素可以說是香餑餑,衆多劇集、電影都青睞於陝西方言、在陝西特色地標性建築地進行拍攝,這與陝西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獨特的民風有關。同時在影視作品中的呈現,讓陝西文化以更新豐富的形式呈現出來。

其中陝西方言可以說是影視劇的寵兒,《武林外傳》中的佟湘玉絕對是陝西人的典型代表,正是因爲佟老闆,很多人才知道,原來陝西話也可以說的這樣婉轉動聽;《關中匪事》片尾曲一度成爲陝西的代表歌謠: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熟悉的旋律,搭配朗朗上口的陝西話,別有一番風情。

陝西,如何靠文學影視文旅樹立招牌?

陝西話作爲三秦文化載體,蘊含着其他方言難以企及的厚重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感。在張藝謀的電影《長城》中,全體戍邊將士身披鎧甲,列隊長城之上唱秦腔的場面令人震撼。

在電視劇當中,無論是年代劇,還是古裝劇,陝西元素應用隨手拈來。由孫儷、陳曉領銜主演《那年花開月正圓》,是根據陝西首富鹽商的故事爲基礎創作的作品,電視劇中從肉夾饃,扯麪,涼皮,羊肉泡饃到甄糕,隨處可見典型的陝西元素。

電影同樣是這樣,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影《人生》《活着》到去年引起熱議的青春成長片《狗十三》均是取材於西安周邊,尤其《白鹿原》從電視劇到電影的拍攝,帶動了“白鹿原”這個區域的文化旅遊產業,讓關中平原在經歷時代鉅變下,人們的生活風俗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此外,從電影中我們不難發現,取材於西安或者陝西其他地區的故事,也大多講述“小人物”的故事。陳凱歌的《黃土地》中陝北農村的貧困女孩翠巧、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中農村婦女秋菊,以及《盲山》《走着瞧》《高興》《最愛》等影片,無一不是以西北農村中小人物爲主要表現對象。

“小人物,大時代”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精髓所在,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爲現實主義的一大重要來源。

此外,陝西延安等作爲革命聖地,革命以及軍旅題材的作品也成爲陝西影視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圍繞陝西革命發生的故事的作品《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歷史永遠銘記》《兵出潼關》《邊關烽火情》等,曾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毛澤東三兄弟》《長征大會師》《遵義會議》《紅旗漫卷西風》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作品,展現了黨史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這方面,陝西具有獨特的地緣和歷史優勢。

文學:

從土地長出的現實主義,

還有哪些可挖掘?

同時,我們不難發現,在衆多“陝西元素”影視作品中,爲大家所熟知的作品,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均是陝西作家的作品改編而來。這並不是偶然。

陝西作爲文化重地,是文學大省。從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柳青的《創業史》開始,陝西又相繼走出了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羣等一批有影響力的作家,截止目前舉辦了九屆的矛盾文學獎,陝西作家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曾以《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作品分別斬獲,可謂收穫頗豐。

這些優秀作品,爲影視劇、話劇、戲劇、歌劇等其他藝術提供了豐富的二度創作的“礦藏”。

我們發現,在陝西本土作品影視化中,路遙、陳忠實以及賈平凹的作品改編最多,也比較集中。《白鹿原》就有多個版本的電視劇集和電影,同時還被改編成連環畫、話劇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1990年就被拍成電視劇,而後在2015年由王雷,佟麗婭,袁弘,李小萌等主演的新版《平凡的世界》同樣口碑不俗。

陝西,如何靠文學影視文旅樹立招牌?

只有從小生長在一片土地上,與它同呼吸共命運,也才能寫出最真實的家鄉。當這種從土地裏生長出來的作品改編爲影視劇、話劇、戲劇等藝術形式,能夠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匯於熒屏之中,將陝西這一地區生活的人們的風土民俗以及生活狀態傳達出來。

電視劇版《白鹿原》中秦海璐扮演的仙草做的一手的好面。在仙草剛到白家的時候,給白家一家人做的熱氣騰騰的麪條就火速“籠絡”了人心。有網友曾說:“秦海璐做的一碗油潑面簡直絕了,滾燙的菜子油澆在褲帶面的蔥花和辣椒上,這就是舌尖上的白鹿原啊。電視劇中中喫油潑面的情景,也成爲電視劇的名場面,讓“陝西油潑面”這一地方美食高調出圈。

陝西,如何靠文學影視文旅樹立招牌?

那麼除了目前已經影視化的IP之外,陝西文學還有可挖掘的作品嗎?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就上圖來看,陝西三大家的作品,也只是少數被改編,陳忠實作品的影視化還主要集中在《白鹿原》,路遙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有兩版劇的改編,其他作品還遠遠未被挖掘。

2016年陳忠實先生去世,按照《著作權法》,如今的作品版權應該在兒子陳海力全權管理。但具體還需查證。

賈平凹也主要聚集在早期作品,其令人關注的《廢都》《秦腔》等衆多名著情況如何呢?我們瞭解到,賈平凹作品《廢都》2009年解禁,被爭搶版權,最終賣了100萬。《秦腔》改編也在進行中。賈平凹其他作品的影視版權主要由賈平凹文學藝術研究院管理。目前還有多部長篇以及中長篇作品並未進行影視化改編。

在已經賣出去的版權當中,西安作家協會主席吳克敬則是“最多”的一個,他曾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有17部自己的作品都賣出了影視改編權,最貴的是《狀元羊》,版權費10萬,其他都是八九萬,其中《羞澀的火焰》改編成的電影《羞澀》,已經被央視電影頻道買走了。

陝西,如何靠文學影視文旅樹立招牌?

我們從陝西作家網站中統計,目前記錄在冊的作家有88名,從前十二名作家可以看出,其代表作也均是基於陝西當地的人文歷史進行創作的嚴肅文學作品,並獲得各大主流文學獎項。

文影聯動:

小鎮難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陝西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僅就秦、漢、唐三朝就爲這裏留下了寶貴的資源,尤其西安更是一座歷史文化古都。其旅遊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但在其當地文化影視非常繁榮的當下,文學名人、影視作品與旅遊的集合也成爲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基於文化符合,白鹿原影視城、諸葛古鎮、中國·周原、文安驛、黃河壺口、四海唐人街、絲路風情城、延安聖地河谷等一批踐行文旅融合的重大項目落成。

陝旅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陝旅影視公司執行董事王漢琳曾說,“我們希望通過‘影視+文化’、‘影視+旅遊’、‘影視+科技’等多元形式,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努力探索中國電影發展的藍海。”

不過影視文旅的落地並不容易。

2017年,隨着電視劇《白鹿原》熱播,白鹿原這個獨具西安特色的文化IP成爲資本追逐的對象,白鹿原相關文旅項目迅速搭建起來。據我們瞭解,在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佈了至少6家以“白鹿原”爲主題的特色鄉村旅遊項目。

陝西,如何靠文學影視文旅樹立招牌?

這些項目無一不將白鹿原文化作爲賣點,遊客實際體驗後卻發現,這些大都是以古建築爲特徵,景區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主營業務都是陝西小喫。在最開始人流還是非常可觀的,但是隨着影視劇集影響力的減弱,這個項目就門可羅雀了。

這並不是陝西這個地區文旅面對的問題,其實很多影視項目的文旅都存在着落地難、生命週期短現象。2019年家庭現實主義題材劇《都挺好》熱播後,劇中“蘇家老宅”蘇州市同德裏7號民居、“食葷者”原型翰爾園飯店等更是成爲網紅打卡地。但因爲周邊服務設置也還並不完善,同時這些打卡地並沒有進行“影視賣點”運作,五一、端午假期之後,這些地方也就門可羅雀。

陝西,如何靠文學影視文旅樹立招牌?

據西安文旅產業相關人員表示,陝西擁有文化名人、被影視放大的獨特的文化符號,然而如何將其鏈接,打通文影遊聯動,仍然需要長時間的探索,才能做到。我們也期待,在地域獨樹一幟的陝西,能找到文影旅聯動的新路徑。

結語

今年“現實主義”無疑是影視風向和主流,各大影視公司和製作公司也在尋找現實主義故事,而原創劇本確實耗時耗力,落地週期非常長。因此,市場非常需要現實主義IP,其中嚴肅文學作品是重要的現實主義故事來源。

我們今天梳理了地域文化明顯的“陝西”影視作品以及文學IP的情況,也希望能給更多影視公司以參考。我們並不缺現實主義故事,他們在每一個民族、每個區域的偉大的文學作品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