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6日拼多多在美國上市以來,一直處在“假貨”風波中,有了此前“假疫苗”事件作爲先導,全民對於假貨的憤慨引線已被全面點燃,於是一場對於拼多多的聲討正在蔓延開來。

在創業圈,拼多多的成功可謂是創造了行業的神話。創辦至今僅3年期間,不僅實現了月銷千億的逆天紀錄,還迅速在納斯達克上市,一躍成爲國內第七大互聯網公司,創始人的身家躋身全國前二十。如此突飛猛進的創業進階,着實令人欽佩。但也因爲假貨風波,令拼多多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由於拼多多暴露出的假貨問題正持續發酵,拼多多的麻煩事兒也一波接一波的到來。

首先是股票在上市的第五個交易日即跌破了19美元的IPO發行價,盤中最大跌幅約16%;

其次是引發了國家監管層的重視。8月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佈消息稱,高度重視媒體反映的拼多多平臺上銷售侵權假冒商品等問題,已經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約談平臺經營者。

最後是每日經濟新聞網爆出消息,6家美國律所正在蒐集投資者簽名,準備對拼多多發起集體訴訟

在一系列的聲討聲中,許多人不禁爲拼多多的未來捏一把汗。

今天,富仔暫且拋開“製假售假”的法律道德問題不談,就拼多多爲何能在短期內取得極速成功?其能否走出當下困局?做一個簡單分析。

第一,拼多多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能在短期內創造互聯網界企業神話,這個團隊做對了很多事情。首先,他們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化紅利,以人而不是貨爲節點,驅動商品的裂變式營銷;其次,他們在交互體驗和增長黑客上,也進行了諸多的微創新。例如不斷地鼓勵和誘導用戶轉發,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刺激了新用戶的增加和銷售的發生。

第二、假貨問題拼多多沒有義務全部背鍋。首先,拼多多的成功在當下的中國消費環境下,有他必然的因素;其次,商家賣假貨,拼多多存在對商家的監管嚴重失職,但作爲電商平臺除了承擔監管的責任外,並不能完全爲商家的製假售假買單;最後,任何的商業模式都需要經歷摸索、成功、沉澱的過程,就像淘寶一樣,在發展期間也經歷過“假貨氾濫”的階段,但後期隨着監管的一步步落實,目前淘寶的生態健康了許多。所以對於拼多多來說,目前需要的是一個“自我淨化”的時間

第三,拼多多假貨事件下,消費者也有一定的責任。消費者羣體需要自我反省的是盲目相信低價,而忽略了商品價值與商品價格之間的合理性。作爲一名消費者,你願意花7.5元錢去買一斤奶粉,你就應該知道這裏面到底有多少牛奶成分。如果你真認爲花288元就能買到一部跟iPhone一樣的手機,那真的不是平臺的錯。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局勢下,拼多多隻是需要時間來消化這份成功與出現的嚴重問題。而作爲一家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公司來說,拼多多的未來依舊充滿潛力。

但一個市場的生態要想趨於良性的發展,僅靠平臺一己之力也是杯水車薪。國家法律應當加大對製假售假行爲的打擊力度,企業家階層應當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有所升級,此外消費者也應當轉變消費認知,尊重品牌與知識產權。這一切,註定都是多方共同協作達成的一種結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