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學發展是一個非常坎坷的過程。古代的中國技術在世界上雖然非常先進,但更多的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中國人更喜歡研究“怎麼做”,而不是“爲什麼”。而西方人則喜歡探討世界的本質和奧祕,因此他們的理論可能一時沒有太大的用處,但爲後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基礎。所以到了近代,西方的科技發展如同爆炸一般迅速騰飛,遠遠的把中國甩在後面。

此時的中國人終於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但四處都是硝煙與戰火的中國連一個書桌都容不下,又何況科學研究。因此許多有志的中國年輕科學家都遠赴外國,進行深造,其中有許多人在學成後歸國,爲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常被人熟知的有錢學森、鄧稼先,但其實在有一個人面前,這些人都只能夠是後輩。他的名字叫做趙忠堯。

他是中國原子彈最大的功勳人物,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錢三強、錢偉長等大師都是他的學生(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1924年,趙忠堯畢業於東南大學,畢業後他遇到了中國物理學宗師葉企孫,併成爲了他的助教。

第二年他又跟隨葉企孫來到了清華大學,並一同成立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爲一流大學的教師,這並不能讓趙忠堯滿足,目睹了中國的落後,他毅然選擇辭職赴美國留學。他就讀的大學就是錢學森攻讀博士學位的加州理工學院,而他的老師就是當時的校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密立根教授。

正是在美國學習研究期間,他取得了加州理工的博博士學位,並且在畢業時發現了硬γ射線的“反常吸收”現象。在這個基礎之上,他進一步發現了正負電子對的產生。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是第一個發現正電子存在的人。

令人惋惜的是,趙忠堯本可以憑此成功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但由於另一位科學家對趙忠堯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質疑,最終瑞典皇家學會把獎頒給了另一位物理學家安德森,這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連安德森自己都坦率承認,他的成果是在趙忠堯實驗基礎上做出來的,所以說全世界欠趙忠堯一個諾貝爾獎。

後來趙忠堯又來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畢業後導師將50毫克放射性實驗鐳贈送給他,這可是製造原子彈的原料,可想而知有多珍貴。抗戰爆發後,趙忠堯爲了防止日本人得到鐳,他不惜化成乞丐,抱着實驗鐳從北京一路走到了長沙,由於輻射他的胸口烙下了兩道血印。當梅貽琦見到他時淚水奪眶而出說道:這絕不是他第一次,爲國家捨生忘死!

在旁觀美國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之後,許多科學家都震驚於核武器的威力,但趙忠堯卻在想着什麼時候中國也能有這樣強大的武器。他在國內研究環境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前往世界各國,儘可能的購買先進器具,由於資金有限,他只能先買了核心零件,並提前運送回國。

當趙忠堯登上輪船後,在一路上卻遭到了美國方面額諸多阻攔。雖然經過一再盤查,他們都沒有發現趙忠堯身上的東西,但最後趙忠堯還是被扣押了。其理由相當可笑,趙忠堯可是差點就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如此人才怎麼能夠輕易放回國。所以,美國三道軍令攔截之下,趙忠堯就在即將到達中國之時被送進了監獄。

與錢學森回國的艱辛不同,趙忠堯被關在監獄中很長一段時間,而當時中國國內自顧不暇,也沒辦法進行搭救。最後迫於國際上的壓力,美國釋放了趙忠堯。回國之後的趙忠堯二話不說立刻投入了研究,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研製出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核電站……

美國人說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那趙忠堯起碼抵得上十個師!就連錢學森都坦言:“趙教授帶回來的設備,在當時貧瘠的中國是搞不出來的,中國也正是有了這個,才能快速的研發中國的核武。”

相關文章